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23.3
您当前的位置:浙江在线 > 衢州频道 > 医疗健康 > 健康热点
春夏之交皮肤病易爆发 专家支招让你避烦恼
浙江在线衢州频道 时间: 2013-03-22 16:01:03

  春日里,晒着太阳喝茶成为不少市民最热衷的休闲方式,但这种长时间暴晒在太阳底下的休闲方式也会给你的皮肤带来烦恼哦!蒋女士跟朋友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暖阳下喝了一下午茶之后,面部皮肤出现了红斑和瘙痒、掉皮屑等症状。到医院检查后,原来蒋女士是患了季节性面部皮炎。

  原因在哪?

  “像蒋女士这样类似的患者还不在少数,到我这边看皮肤疾病的患者,60%—70%的患者都是因为季节变化引起的皮炎和湿疹。”成都润禾皮肤病专科医院的主治医师李艳说。春夏交接之际,是皮肤病高发的时候。特别是女性,相比男性,皮肤一般比较薄,还多用各种化妆品,因此更容易出现面部红斑、丘疹、结节、水疱、脱屑等症状。

  第一:外在的坏境因素。中医认为“春季多风邪”,而“风邪为百病之长”。另外除却城市中多出现的雾霾天气不说,春季本就是是各种细菌、病毒、花粉等特别活跃的时期,因此春季是多种疾病的高发期,更不用说娇嫩脆弱的面部皮肤了。

  第二:自身旧疾的复发。皮炎、湿疹等都属于常见的过敏性皮肤病,春季容易发作,一旦发作,复发率高。

  第三:病从口入。中医十分注重食物与疾病的联系,正所谓“病从口入”。容易诱发疾病或导致旧疾复发的食物,我们民间多称为“发物”。易引发皮肤疾病发作的发物主要有以下几类:1.海货鱼腥类:各种鱼虾蟹等水产品等;2.野菜菌类;3.麻辣燥火类:烟、酒、辣椒、火锅、串串等。

  如何预防?

  第一:注意防晒。不少皮肤病患者对紫外线过敏。据专家调查,一年四季之中,春季的紫外线含量最高,冬季最低。因此当空气中的紫外线含量一下从最低骤然升到最高,人们不能一下适应,当紫外线强势来袭时,就会引起皮肤损伤和皮炎等。因此市民在外晒太阳喝茶的时候,不能长时间曝晒的阳光下,或者,在有遮阳伞地方休闲。另外,外出郊游的时候也要注意涂抹防晒霜防晒。

  第二:规避过敏原。百花盛开的春季,空气中弥漫着花香味,但其中漂浮着的花粉却特别容易引起过敏体质人群的过敏。气候变暖,人们皮肤的新陈代谢活跃,体内分泌的汗液曾多,皮脂腺也相当丰富,所以特别容易由于接触花粉、粉尘等而产生过敏发应,引发皮炎。

  另外,春季一些细菌和病毒在春季里特别容易繁殖和传播,在这些触碰到人体,也特别可能引成皮肤发红瘙痒。

  第三:多喝水,多吃水果,补充水分。保持皮肤的湿润是预防皮炎的重要一步,除了多吃含水量丰富的蔬菜和水果外,还要注意护肤。多用温水洗脸,记得多好皮肤的保湿防护。保证充足的睡眠,选择温和无刺激的化妆品。

  ●专家贴士

  皮肤瘙痒莫乱抹药膏

  许多患者都有过这样的尽力,在皮肤出现瘙痒、红斑等初期症状时,没有认真对待。认为“病在腠理”,不足以重视,就自行购买一些含有激素成分的外用药膏涂抹,缓解了表面症状。殊不知,这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做法,一旦停药,就会反复发作。拖延久了,甚至会造成病情的进一步恶化。

  另外,如果是真菌性的皮肤病,刚开始只是局部,如果没有正确治疗,会引起疾病的加重,患病也会由局部转为大范围的爆发。真菌性疾病的特点是:发病率高、具有传染性、易复发或再感染。因此不合理、不规范的治疗会造成反复发作、反复治疗,极大的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如何对抗皮肤过敏

  掌握好洗脸的水温:放过敏的第一件事就是掌握好洗脸的水温。温水的温度只是比冷水高一点点就可。另外要避免皮肤被冷风直吹或者在阳光下曝晒。有的人喜欢用热毛巾敷脸,这会造成肌肤抵抗力的下降,更容易患病。

  轻柔的洁面:用过洗面奶后,皮肤会过干,更容易引起过敏,过度清洁是不可取的。因此洗脸一定要轻柔,洁面后拍爽肤水也要轻拍。

  坚持保湿:皮肤保湿做好了,肌肤健康了,就没有那么容易敏感过敏了。

  肌肤的减负:太多的护肤品和化妆品也会加重肌肤的过敏的可能性,如果感觉肌肤不是很舒服,就一定要给肌肤减负。

来源: 华西都市报 作者: 宋晓利 编辑: 叶燕增
分享到: 浙江微博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衢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电头。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57号
©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