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23.3
您当前的位置:浙江在线 > 衢州频道 > 医疗健康 > 健康食谱
春季雾霾多 蜂蜜萝卜可护肺
浙江在线衢州频道 时间: 2013-03-19 14:54:57

  核心提示:对重大健康威胁PM2.5,人人喊打,奈何人体的生理结构决定了对其没有任何过滤、阻拦能力。该如何防护呢?民间的各种抗PM2.5高招到底靠不靠谱呢?

  春季灰霾多雾天气增多,老年人、小儿呼吸道疾病频发。灰霾以细颗粒物(主要是PM10和PM2.5)为载体,颗粒物的粒径决定其进入呼吸道的部位及沉积量:大于10微米的颗粒物被鼻和呼吸道黏液排除;10微米以下的颗粒物可进入鼻腔;7微米以下的颗粒物可进入咽喉;小于2.5微米的颗粒物(即PM2.5)则可深达肺泡并沉积,进入血液循环,导致与心肺功能障碍有关的疾病。

  对重大健康威胁PM2.5,人人喊打,奈何人体的生理结构决定了对其没有任何过滤、阻拦能力。该如何防护呢?民间的各种抗PM2.5高招到底靠不靠谱呢?

  能挡住灰霾吗?

  即使专业口罩也难抵御

  一到灰霾天,街上就会出现大批口罩族,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儿科中心主任王斌教授介绍道,“戴口罩可以防止部分灰尘进入鼻腔,起一定保护作用。但对PM2.5,即使专业医用口罩的抵御能力也有限。”因为,专业的口罩主要针对还是PM3以上的可吸入颗粒物,对PM2.5以下的可吸人颗粒物抵御能力不强。

  “要避免损害,最直接方法就是减少外出,在家中关闭门、窗,”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中医科主任魏连波教授认为,特别是患有心脑血管病、呼吸系统疾病、自身免疫力差的人及孕妇、儿童更应减少外出。外出归来,应立即清洗面部及裸露的肌肤。有条件的家庭可以安装空气净化器,但在使用时要注意勤换过滤芯。

  他还建议,雾霾天气最好不要进行户外锻炼,运动会加速血液循环,人体更容易吸收雾里的病菌。“一般早晨6点到11点是污染较为严重的时间段,晚间的空气相对较为清洁,不妨改在晚间锻炼。”王斌教授说。

  此外,有近视的人扬尘天气不宜戴隐形眼镜,因为粉尘进入眼睛,很容易造成沙尘与隐形眼镜之间的摩擦,引发眼部疾病。

  能吃掉灰霾吗?

  灰霾难排,但可饮食护肺

  “抗灰霾”的汤水方子非常多,魏连波教授表示,对雾霾天气,老百姓真正能做的并不多,污染物细颗粒一旦被吸入就难以排出。大家平时多喝水,增加新陈代谢,减少“废气”对身体的损害;此外,应多进食深绿色和橙黄色蔬菜,因其中富含类胡萝卜素,有助于提高身体免疫力,增加咽喉和肺部黏膜的保护作用,也能间接起护肺作用。

  魏连波教授表示,中医称大气污染物颗粒为“邪”。邪气从口鼻、皮肤而入,先侵犯于肺,久之将变成病理产物,而诱发疾病。按照中医“留则去之”原则,采用以清肺化痰法消除雾霾颗粒有一定的作用,灰霾天应饮食清淡,多吃滋阴润肺的梨、百合、枇杷、菱等,现推荐几种食疗药膳。

  1.蜂蜜生姜萝卜饮

  做法:新鲜白萝卜1斤、生姜30克、蜂蜜30克,萝卜和生姜去皮后切碎块,一同放入榨汁机打碎,加入蜂蜜后即可饮用。

  白萝卜具有较强的消炎、止咳作用;该饮品还适用于肺热引起咳嗽、咽喉干痛、声音嘶哑者,这类人平时还可多食用鲜萝卜和鲜荸荠。

  2.银耳百合饮

  做法:取银耳10克清水泡发12小时,放入碗中,加冰糖20克、百合10克,放入蒸锅隔水炖1小时,拌入蜂蜜食用。

  百合有润肺止咳祛痰的功效。

  3.苇茎饮

  做法:取苇茎15克、冬瓜仁30克、薏米20克,清水煮开后饮用。

  苇茎能清泄肺热,冬瓜仁能清热化痰,两者合用具有清肺涤痰之功。

  4.润喉茶

  做法:石斛、百合、麦冬各3克:大枣2枚,冰糖2粒,加开水150毫升,泡服,一料可冲泡2~3次。

  此茶能缓解灰霾天造成的咽喉不适。

  大笑能宣肺

  对空气污染,大家在积极关注同时也不用过分紧张,平时应控制烟酒,饮食均衡,保证睡眠,避免过度劳累,保持心情开朗,这样可以提高免疫力,减轻空气污染对个人的危害。

 

来源: 信息时报 作者: 编辑: 巫婧
分享到: 浙江微博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衢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电头。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57号
©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