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保证中小学生一小时锻炼的工作正在实践中,也有人提出每天要保证一堂体育课。但有一个很根本的问题,就是体育老师缺编。”
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吉林团驻地,国际奥委会委员杨扬代表谈到中小学体育教师缺编的情况时,不无忧虑。这位“老代表”此次带来“增加体育教师编制”的建议,也是她淡出速滑竞技场后转为全民体育鼓呼的延续。
从2002年盐湖城冬奥会打破中国冬奥史上金牌“零”纪录的短道女皇,到2010年成为中国第一位以运动员身份当选的国际奥委会委员,37岁的杨扬身背多个头衔。但在驻地和会场,她的身份是“可以发挥自己力量”的全国人大代表。
杨扬的力量,源于自己在十一届全国人大有关社区体育的建议得到回应和办理。从初尝这种力量到第六年来北京参加人代会,杨扬少了初上会时的“新鲜”,更多了一份老练和担当。
2012年全国两会上,杨扬就提出中小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建议。今年面对调研发现的“教师缺编”问题,杨扬认为:“体育在学校的地位、体育教师同工不同酬的问题都应得到解决。很多时候不一定是编制不够,而是被挤占。也不是家长意识不到、学校意识不到,归根到底还是高考指挥棒的问题。”
除了学校体育,社区体育也是杨扬长期关注的问题。她说,城市规划当中体育用地要立法来保障,我国大部分社区在规划中体育用地还没有纳入法定程序。
“很大一个社区没有体育用地很常见,但实际上非常不正常。”杨扬说,“我这是第二次提这个问题,不少代表说要和我联名。”
59个世界冠军,参加三届冬奥会,经过辉煌的运动生涯、清华大学求学、当选国际奥委会委员,杨扬可谓“华丽转身”。但不少退役运动员或许没有她这般“幸运”。
有人将退役运动员转型的窘境归因于“举国体制”,或归罪于偏狭的“金牌至上”,杨扬也有自己的考虑。
“从政府来说,这些年出台了很多政策,但这些只是治标,本质的问题还是从小的封闭性训练。”杨扬认为,运动员是一个特殊群体,同时也是普通人,九年义务教育是国家给所有人的权益。但现实情况是,一些体育项目需要白天训练,很多家长不得不在训练和读书之间做出抉择。
在杨扬看来,体教结合或是一种积极的探索。她认为,体育回归学校,不单保证了运动员的学习环境,也能给学校带来荣誉,营造体育文化。“竞技体育反过来是要为老百姓服务的。”
2011年,为加强运动员教育培训和帮助退役运动员再就业,杨扬在国际奥委会的支持下,携手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发起了“冠军基金”。说是“冠军基金”,但并非全然为冠军而设,普通运动员也有资格。除了运动员职业培训外,冠军基金还致力于在青少年中推广“快乐运动”项目。
从退役运动员转型到学校体育,杨扬的关注点大多来自多年工作生活的观察。同时,已身为人母的杨扬,视野并不囿于体育,女性权益、儿童成长环境等问题也成为她关注的话题。
“中国梦和个人的梦想是紧密相连的。”她说,自己的“中国梦”就是希望体育在中国有更大的成长空间,成为全民的生活方式。“我为奥林匹克感到骄傲,希望体育的社会价值、商业价值能够在中国更好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