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佳(化名)是个“00后”,在余姚市区一所小学读五年级。一天晚上,佳佳放学回家,情绪很反常,她突然对父母说:“我不要去上学了。”无论家人怎么劝说,她都坚决不肯去学校了。
她给出的理由是“被同学排挤”。父母觉得很奇怪,女儿是班长,多才多艺,平时跟同学们走得也很近。这孩子到底怎么了?
骄傲的小班长
同学眼里的佳佳,是令人称羡的。
从小学一年级开始,佳佳就展露出她在艺术上的天赋,弹钢琴、朗诵、唱歌,在同龄人中样样出类拔萃。
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心里,班长人选,佳佳当之无愧。
然而,佳佳身上也有让人不能忍受的“毛病”。比如她很少主动与人搭讪,因为她自认为优秀,不缺朋友,也喜欢并享受着这种被人簇拥的优越感。
能成为佳佳的好朋友,是同学们值得自豪的事情。
但要和佳佳做好朋友,就得听她的话。假如一起出黑板报,或者玩游戏,佳佳总是说“这个我会做,我来”,或者“你要这样做,你不能那样做”,在她的世界里,所有的事情,都要按照她的想法执行。
时间长了,周围的同学开始慢慢疏远她。
被宠溺的小公主
佳佳是家里的独生子女,家境也不错。从佳佳懂事开始,父母就给她提供最好的生活条件。“乖巧又聪明”是亲戚朋友对佳佳的评价,每逢过年时,佳佳的“三好学生”奖状总能引来长辈们的啧啧称赞。
父母眼里的女儿向来优秀自信。可是,近段时间,女儿突然向父母提出了两个特殊的要求:
一是让父母和班主任老师搞好关系,二是马上办一场生日聚会。
对佳佳,父母几乎是百依百顺。佳佳的要求,她的父母都办到了。
几天后,佳佳告诉父母一个好消息:“我评上大队长了。”
原来,随着年级的升高,佳佳渐渐觉得同学们没有原来那样围着她转了,一筹莫展的她希望通过成为大队长,再次成为同学中的焦点人物。
“升职”并没有改变现状
可是,佳佳渐渐发现,评上大队长后,问题不但没有解决,反而愈演愈烈。
她发现,本来一起吃饭的好朋友们,都疏远了她,不愿意陪她吃了;班级里,有同学的成绩比自己好了,她忍受不了落后;升入到高年级,老师更注重学习成绩,不再关注她的才艺了。
看着同学的笑脸,佳佳的心里竟然前所未有地滋生出一丝嫉妒,“同学们为什么不理我了?”“为什么她们那么开心,我那么失落?”
自信的佳佳,变得自卑了。她开始做一些特别的事情,引起同学们和老师的注意。她故意编造一个生日,请同学们吃饭,拉拢他们。
她强烈地感觉到,自己“不被欢迎,甚至被排挤”,她很难过,又找不到解决的办法,难受、害怕的情绪包围着她。
最终,佳佳不愿面对这种境遇,不肯去学校了。
心理课堂
“自我中心”在捣鬼
余姚市第三人民医院副院长、主治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的张仪倡医生对佳佳做了心理治疗。
交谈后,张医生帮她找到了心病的根源:“自我中心”在捣鬼。自我中心是现在小学生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现象。
张医生说,每个人心中都或多或少地有一点“本我”的私心,只不过有些人只有“本我”,没有“他我”,处处以自我为中心。自我中心是一种人格缺陷,在社会交往中碰壁后会陷入懊恼和痛苦之中,从而诱发抑郁症、焦虑症等心理疾病。自我中心者为人处世以自己的需要和兴趣为中心,只关心自己的利益得失,而不考虑别人的兴趣或利益,完全从自己的角度,从自己的经验去认识和解决问题,似乎自己的认识和态度就是他人的认识和态度,盲目地坚持自己的意见。
自我中心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很少关心别人,与他人关系疏远;二、固执己见唯我独尊;三、自尊心过强、过度防卫、有明显的嫉妒心。
像佳佳,从小到大,她接受的挫折教育几乎为零。她早已习惯了“世界绕着自己转”,并且觉得,自己永远是对的。
之后,张医生对佳佳进行认知行为治疗,让佳佳了解自己。第一次谈心时,佳佳时不时地反问心理医生,“怎么会变成这样?”谈吐中透露出对同学的不屑。
在治疗过程中,除了帮助佳佳正确认识到以前的优势在渐渐减退,还得让她明白,同学之间是平等的,“不要用高姿态去吸引他人的注意”。
张医生说,与同龄人相比,佳佳的心智还算比较早熟,与心理医生的交谈后,她试着认识自己,开始为他人着想。接下来的几次心理治疗中,她的状态越来越好。
现在,佳佳已经回到了同学们和老师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