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23.3
您当前的位置:浙江在线 > 衢州频道 > 新闻频道 > 社会新闻
职场发言,该动口时就动口
浙江在线衢州频道 时间: 2013-03-13 10:03:25

  职场上你会发言吗?你是不是喜欢沉默是金地装酷,总想着“要么不鸣则已,一鸣定要惊人”,可就这么不鸣,渐渐被大家遗忘了。你是不是一个热心的话痨,人家话没说完,你说咋咋乎乎地嚷嚷开了,说人家这不对,那不对。别小看了职场发言,什么时候说,怎么说,要注意的地方多着呢!

  职场新人,怕出错不敢发言

  筱荷,女,23岁,园艺师

  工作中,我不敢发言,因为怕出错,怕大家笑话我。作为新人,开会时更多的时候我都是在听,他们说的观点,我也有觉得不对的地方,也想指出来,但想想还是算了。有时我也想提自己的想法,可总担心自己想得不够周全,说出来会让领导认为我能力太差,不想暴露自己的缺点。于是,在大家争先恐后谈业务的时候,我选择沉默。

  但沉默并没为我的职场印象加分,相反,同事们觉得我是没有激情没有想法的小姑娘,交给我的都是些无关紧要的事,渐渐地,我沦为一个打杂的。

  我心里委屈得要死,找了个机会,鼓足勇气找主管谈了谈,她也很惊讶:“没想到你有做番事业的心,我还当你就是来混点的呢,平常你又不怎么参加大家的讨论,发言又少。”

  一番长谈后,我试着融入大家的谈话圈子。很意外,当我说得不对,或表达的观点明显很幼稚时,大家并没有嘲笑的意思,只是一笑而过。

  也许,发言并没有那么难,也没那么严肃,那是个允许出错,允许被大家笑话的一种沟通方式。

  点评越是新人越要多发言

  其实,最不怕出丑的人应该是职场新人。正因为他们新,所以说一些不靠谱的话也容易得到谅解。

  职场新人不要怕,完全可以有什么说什么,想怎么发言就怎么发言。只有常发言,别人才知道你的内心想法和观点,当你出现错误观点时,同事或者领导才会及时发现,帮你指出,协助你改正,让你更快地成长起来。

  就像学走路的婴儿,如果总是怕摔跤,怎么可能走得起来呢,只有摔一次,被人扶起来一次,再摔,再扶,才有可能最终学会走路。

  所以,新人们,大胆发言,别怕出错。

  我一说话就有人反驳

  俊维,男,33岁,销售人员

  在公司工作5年,公司产品特性,我一清二楚;公司经营理念,我领悟深刻;每月的销售任务,我都能达标完成。可是,我不明白,为什么我在公司不招人待见。特别是有时我提出一些观点想法,他们都嗤之以鼻,要么站出来反驳,要么根本不理睬。

  要说我这个人,真的是一心一意为公司着想。每次周末总结会,我算是很活跃的一个。我谈自己的销售经验,希望能给同事们借鉴,当谁在谈工作中遇到困难时,我也是第一时间跟他介绍解决的办法,我是一门心思为他们好,可他们根本不把我放在眼里。对我的提议,还站出来反驳,我当然据理力争,哪怕后来吵起来,我都不怕,我对公司没有二心,就算吵,也是为公司好。我真不明白,为什么他们不懂我的想法,如果早点按我的办法来办,说不定签回来的单,都可以翻番了。

  可他们,包括领导都觉得我太傲慢,我提出的很多建议都不采纳。我只要在会上一发言,话还没说完,立马有人站起来不分青红皂白地反驳。这些让我很郁闷,现在开会,我也不发言了,让他们去争,我唯一的感觉,就是没劲儿!

  点评莫把观点强加于人

  对公司无二心,就可以想怎么说就怎么说吗?就可以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同事吗?

  职场中的正确发言,不是会说就行,还得适时地说,说得有意思,有人愿意听的时候才说。如果每个人都只顾着把自己的观点或行事准则强加给别人,那么争吵肯定是不可避免的。因为,每个人都有各自的处事方法,人家凭什么非得听你的。

  在发言之前,通过眼神和倾听,来告诉在会的人,你在认真听取大家的发言,等到你发言的时候,人家才会以同样的方法来对待你。如果人家刚说两句,你就蹦出来指责别人说得不对,应该这样做那样做地指挥一番。不管你说得对不对,这样插话本身就是对人不尊重,脾气再好的人,也会不服气。

  跟着孔子学发言

  几千年前,孔子就说过,“侍于君子有三愆(音qiān,过失之意):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gǔ盲,瞎之意)。

  这几句话的意思大致是与人说话有三条准则:

  第一,没有轮到自己讲就讲了,是急躁的表现;

  第二,轮到自己讲却不讲,是错失良机;

  第三,讲话不看对方脸色,这是睁眼瞎!

  (记者郭佳)

来源: 武汉晨报 作者: 编辑: 叶燕增
分享到: 浙江微博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衢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电头。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57号
©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