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23.3
您当前的位置:浙江在线 > 衢州频道 > 魅力村镇 > 村镇新闻
龙游三门源村、江山大陈村跻身首批中国传统村落
浙江在线衢州频道 时间: 2013-02-21 08:41:45

大陈:中国村歌发祥地

大陈古村木雕

三门源门楼

  不久前,国家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公布了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经过全国第一次传统村落摸底调查,首批646个村落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我市的龙游县石佛乡三门源村和江山市大陈乡大陈村位列其中。2月18、19日,记者走访了两村落。

  “中国戏曲研究的活化石”

  三门源本名三门垣,这是由于翁氏家族在村口建有山门及墙垣之故。“翁氏聚族于此传世数十,与叶姓相错连居仅隔流泉如朱陈之一村而结好也,考里名所自起周围皆山,惟村南平旷,左通东山,右邻官塘坞,其中直接南山干,三处往来如三门,然因以为号。”

  三门源以翁姓和叶姓的家族最大,叶姓现有470多人。由祖先叶文彬始迁至湾里坞,因为南部耕地较好,加上人口逐渐增多,山村渐渐向下、向南发展,慢慢形成了现今的村落格局。三门源叶姓、翁姓二大姓氏在村中沿溪二侧各占一方,双方都建有自己的祠堂,在叶氏居住地有叶氏祠堂永思堂,翁氏居住地则有翁氏祠堂雨金堂。三门源的村落格局和传统的徽州古村落一样是以血缘亲疏来划分组团和区域的。

  三门源从形成、发展到衰落,整个过程都与一定的社会背景、经济因素息息相关。而中国文化的深层次内容如道德伦理观念、宗族血缘关系、堪舆风水学说等也对村落的营建和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

  龙游文化人黄国平说,三门源不但聚落的整体保存完好,布局结构清楚,而且拥有大量明清时期的历史建筑,为江南最大、保存最完好的明清历史建筑群之一。三门源叶氏民居,其建筑种类多,门类覆盖面广,从形成多样的古民居到规模宏大、型制独特的宗祠,从特色鲜明的建筑结构到丰富多彩的装饰木雕,应有尽有。如此完整的血缘聚落建筑群,如此众多的建筑类型,如此丰富的人文信息,令人叹为观止,是我国难得的一处历史文化名村,对研究中国乡土建筑的整体布局、建筑型制、环境特色以及文化传统和合理的生活方式有着极为重要的历史与文化价值。

  三门源村除保存大量的物质文化遗产外,还保留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存,有土制榨油、土制碾米、打铁、做篾等传统手工艺作坊。这些依然映衬着那段久远的历史,也伴随三门源村人相生相息。

  三门源叶氏建筑群不同凡响的是砖雕门楼,被誉为“江南一绝”、“华夏瑰宝”,不仅开创了戏曲砖雕门楼的先河,也为后来的民间戏曲砖雕工艺树立了典范。门楼全以砖雕砌成,亭台楼榭,山水花鸟,飞禽走兽,均是精雕细刻,巧夺天工,堪称全国砖雕之最。艺术构图有山水图、“渔、樵、耕、读”人物、“蝠(福)、鹿(禄)、桃(寿)、鹊(喜)”、八洞神仙、琴棋书画及博古图等。尤以地方戏曲题材最为注目,其中有:《打金枝》、《长坂坡》、《赵颜求寿》、《三气周瑜》等23出封神榜和三国戏,每出戏曲人物形象古朴传神,栩栩如生,结构明练,手法精细,距今已有近200年历史,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也为研究地方婺剧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它们堪称是我国戏曲的活化石,可谓弥足珍贵。

  早在1989年,中国乡土建筑保护还没有开始,龙游县就曾邀请了一批建筑的专业人士来龙游测绘一批乡土建筑中的优秀作品,为的是想办法把它们保护下来,首次确定的保护内容就有三门源。1997年,三门源村的叶氏民居被省人民政府批准为首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以后,龙游县相继编制了《三门源村落保护与旅游建设规划》、《三门源古村保护与建设规划》等。在县委、县政府的牵头下,成立了由龙游文保局、规划局、土管局、公安局等10多个部门参与的文管会,专门负责管理及协调相关的保护问题。同时,投入大量资金用于该古村落的保护,并根据相关规定,编制保护规划,依据规划实施保护、抢救、修缮等。

  古风新韵文化大陈

  大陈地处江山城西北端,与常山交界,是清末江山至常山的主要驿道,素有江南古村落的美称。

  大陈古村落自明永乐年间汪氏入居以来,距今约有600多年的历史。村落中的建筑群体仍保持着明清时期的建筑格局,整个村落拥有74处清至民国时期的徽派建筑,每幢建筑都记录着各时代的文化元素,具有相当的历史文化价值。大陈古村落表现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农村社会的生活、生产、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实际状态,沉积着包括建筑、艺术、风水、信仰、宗法、礼教、教育、风俗在内的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此村姓氏单一,全村455户98%都属汪氏,而汪氏“贾而好儒”,视读书为“第一事”。

  整个村落建筑布局错落有序,自然与人文和谐统一,形如一幅完美的山水画。长约300米的店楼底街随地形曲直、高低南北走向穿越村落中心;长约2000米的回龙溪盘旋于村落。遥看一街一溪,犹如两条巨龙在村落中嬉戏。公共建筑坐落村的北面,青砖黛瓦、飞檐翘角、画梁雕栋。马头墙翘首昂扬,精神抖擞。临街店铺林立,前店后坊楼为寝,单开间,木排门,结构极其合理。这里的每幢建筑都别有内涵,外形虽然有些相似,但平面布局各有千秋,牛腿、雀替雕刻形形色色,镂雕、浮雕工艺巧夺天工,门窗隔扇有雕十二生肖的,也有雕楼台亭榭的,也有雕人物花草的,各个构件雕刻题材、内容极其丰富,每幢建筑天井均铺砌青石板,非常壮观。每幢古民居都蕴藏着建筑与民俗相互统一,又相互影响的美。

  大陈的非遗项目很多,有求雨、吃新稻米饭、挂对联等18个种类。

  值得注意的是:大陈的祖先历来重教崇文,热衷于创办义塾、私塾。“十户之村,不废诵读”、“一门九进士,同胞两翰林”的佳话多有流传。在这里开设了第一个“浙西南私塾”,里人汪膏是浙西南开设私塾崇教的奠基人。清同治十一年(1872),为培养宗族子弟,首创萃文私塾,后又称环山试馆。汪氏后裔乃恕、志恭、汉滔等等,都为办学立过汗马功劳。1948年5月,校名改为“江山县私立萃文初级中学”。在校任教的曾有一些有名望的大学教授,著名数学家胡定先生就是其中之一。这座学校便成为浙西南地区培育教师的重要基地。这种特有的文化现象是其它古镇、古村落难以比拟的。

  大陈村党支部书记汪衍君告诉记者,2005年,他初当村书记,看到汪氏宗祠破破烂烂,村集体欠债,还曾被央视《焦点访谈》曝光,就着手从文化中发掘动力去改变。“我们村不仅是修汪氏宗祠,修的是‘民心’。”为了让文化成为改变村落的“软实力”,汪衍君多次跑省市文化部门。站在修缮后的汪氏宗祠前,汪衍君告诉记者,“鞋子跑破了,钱就来了。”从2007年修缮汪氏宗祠争取到100余万元至今,大陈村先后争取到各部门资金计2000多万元。有了硬件还不够,村里还搞“中国村歌发祥地”。当“全国十佳村歌征集”的消息传出后,汪衍君比谁都上心。他四处打广告征集歌词,找来音乐学院的老师采风谱曲,最后,《妈妈的那碗大陈面》、《大陈一个充满书香的地方》两首歌曲成为大陈村村歌。如今,村里有唢呐班、腰鼓队、排舞团……大陈几乎成了音乐之乡。

  大陈每年都要举办农历十月十的麻糍文化节,弘扬壮大特色文化节日。在文化节上,邀请有关人士与村民一起互动,现场参与“打麻糍”比赛等;举办文艺活动,让全体村民登台演出,展示大陈村民的良好精神风貌和素质。同时村里还开展“孝子贤孙”、“十佳绿化示范户”、“文明和谐家庭”等评选活动,倡导和谐文明新风尚。

  得悉大陈获评“首批中国传统村落”,汪衍君非常开心,但同时还说:“这只是开始,大陈还有更美好的未来。”

  传统村落是指拥有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的村落。我市有两处跻身首批中国传统村落,这必将加强民族文化的认同和对乡土的热爱。同时提醒我们:要在更高的维度上看待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

来源: 衢州新闻网 作者: 记者 巫少飞 编辑: 姜玲菲
分享到: 浙江微博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衢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电头。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57号
©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