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宝宝很容易患婴儿湿疹,那么,宝宝得了湿疹,会表现出什么样的症状呢?当宝宝患了婴儿湿疹的时候,要怎么处理呢?
婴幼儿湿疹就是我们常说的“奶癣”,也以春天多发。湿疹的特点为不规则型皮疹,先表现为针头至粟粒大的红斑点和红丘疹,进一步发展为小水疱、水疱破裂后流黄色渗液,水干后形成黄色痂皮。局部皮疹的瘙痒常使宝宝烦躁不安、哭闹不止、难以安睡,因此一定要积极进行防治。
宝宝长湿疹的原因
引起湿疹的病因包括内外因素两个方面。
1、内因
有过敏体质家族史(如父亲、母亲、兄弟姐妹等家庭成员有过湿疹、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皮炎、食物过敏和药物过敏等)的宝宝就容易发生湿疹。
2、外因
宝宝皮肤角质层比较薄,毛细血管网丰富,对各种刺激因素非常敏感。接触化学物品(护肤品、洗浴用品、清洁剂等)、毛制品、化纤物品、植物(各种植物花粉)、动物皮革及羽毛、发生感染(病毒感染、细菌感染等)、日光照射、环境温度高或穿着太暖、寒冷等,都可以刺激宝宝的湿疹反复发生或加重。
湿疹的三大类型
湿疹多发于1岁以下的宝宝,一般分为干燥型、脂溢型和渗出型三种。
1、干燥型:表现为在红色丘疹,可有皮肤红肿,丘疹上有糠皮样脱屑和干性节痂现象,很痒,擦之皮肤樱红脱屑。
2、脂溢型:表现为皮肤潮红,小斑丘疹上渗出淡黄色脂性液体覆盖在皮疹上,以后结成较厚的黄色痂皮,不易除去,以头顶及眉际、鼻旁、耳后多见,但痒感不太明显。
3、渗出型:表现为间有水疮和红斑,伴有皮肤组织肿胀现象,很痒,抓挠后有黄色浆液渗出或出血。
如何预防春季宝宝湿疹?
1、防止消化不良
避免给宝宝过量喂食,防止消化不良;母乳喂养的妈妈自己也要注意不吃那些会引起过敏的食物。
2、少用肥皂
洗脸时尽量少用肥皂,更不能用碱性大的肥皂。除了少用一些婴儿擦脸油外,不用任何护肤品。
3、不要热着宝宝
不要给宝宝穿化纤、羊毛衣服,应以柔软浅色的棉布为宜,衣服要宽松,不要穿盖过多热着宝宝。
4、戴上手套
为了避免宝宝因为痒而抓破皮肤发生感染,可以为其戴上小手套。妈妈要先看看手套里面有没有线头,防止线头缠绕手指。
春季宝宝湿疹的护理
在婴儿湿疹治疗过程中,家长应注意些什么呢?如果得当,则减轻宝宝的病症,反之,则加重宝宝的痛苦,甚影响其一生。知道了什么是婴儿湿疹,就不会恐慌,如果知道在宝宝患病期间,应该做些什么,那将更有利于孩子的康复。
1、食物排除法
用食物排除法寻找确定过敏的食物,对牛奶过敏的婴儿应改人奶、羊奶或代奶粉喂养,或将牛奶多煮一会儿,少加糖,或牛奶加1/3或1/2的米汤,以后根据孩子消化吸收情况逐渐由稀到浓增加奶量。
母乳喂养的婴儿要缩短喂奶时间,2次母奶之间可喂淡菜汁或淡果汁。哺乳的母亲饮食也要清淡一些,因为有些饮食中过敏物质可通过乳汁进入婴儿体内,故应少食蛋奶制品及辛辣、海味、腥味食品如葱、蒜、辣椒、韭菜、鱼、虾等。要注意保持婴儿大便通畅。便秘者常服些蜂蜜水或调换饮食,大便次数多者用神曲或谷麦芽适量煎水服,以助消化。如有消化不良,应及时治疗。患儿应注意饮食要定时定量,最好吃母乳,母乳喂养可以防止由牛奶喂养而引起异性蛋白敏所致的湿疹。
发病期间不要给孩子吃鱼泥、虾泥、鸡蛋、牛奶、牛肉泥等。尽量避免吃牛奶、鸡蛋等蛋白食物,稍大孩子忌食荤腥发物,如蛋、奶、海味食品等。随着年龄的增长可给予多种维生素食物,不可吃得过饱。还应注意饮食的性质,调配和喂哺间隔时间。
2、调整室内温度
对于起湿疹的婴儿护理,室温不宜过高,否则会使湿疹痒感加重,过热也会加重症状,注意保持适宜的温度。婴儿所处生活环境要保持清洁、干燥、通风。在平时应该尽量减少环境中的的变应原,如屋尘、螨、毛、人造纤维、真菌等。衣服不要过暖,避免汗液分泌的剌激。婴儿衣着应宽大松轻,吸湿性好,舒适,棉织品最合适,合成纤维、毛织品或深色衣着对皮肤有时有刺激,容易引起过敏反应。婴儿内衣要勤换,忌用毛织物。在婴儿湿疹急性期忌穿、盖毛衣、毛毯、化纤等,这些衣物易引起过敏,宜改作柔软透气的棉布衣物,婴儿尿布应勤换洗。
3、注意病情变化
如果婴儿过度哭闹,可分散婴儿的注意力,陪他玩等所产生的适度疲劳会使婴儿夜间睡得好。另外要注意:激素类软膏若用于面部或大面积长期应用可产生副作用。婴儿皮肤薄嫩,用药不当往往加重病情。因此,应在医师指导下用药。
应对湿疹有3法
1、内用药
有苯海拉明糖浆、复合维生素B、维生素C等,有继发感染时还要加用抗生素。
2、外用药
出水糜烂或红肿时,用2%硼酸水液或0。1%雷佛奴水溶液湿敷。
渗液与糜烂消失后,外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制剂,如湿疹霜、祛湿油、肤轻松霜等。
用曲咪新乳膏为1%硝酸咪康唑、0。1%醋酸曲安奈德与0。03%硫酸新霉素的复合制剂,每日涂患处2次。
3、中药治疗
内服宜养血祛风,清热解毒,佐以利湿。如首乌、徐长卿、蝉蜕、金银花、乌梅、地肤子、白藓皮、生薏米、防风、苍术、黄芩等。
外用中药辅助内服药,有相辅相成的作用。如用金银花10克,野菊花10克、蛇床子10克、生甘草6克。水煎,洗患处,每日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