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种种原因,一些家长把孩子推给了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这种由祖辈对孙辈的抚养和教育,被称为隔代教育。看似温情脉脉的隔代教育,为何会带来一些社会问题?这种状况应该如何防范?记者就此展开调查。
浙江在线·教育新闻网02月20日讯隔代教育之所以为人诟病,往往是祖辈对孩子过于溺爱。然而,前段时间,桐乡法院判决了一起案件,因为害怕过于溺爱孩子,爷爷奶奶采取了过于严苛的教育办法,结果导致孩子走上了犯罪道路。
棍棒底下,没能出孝孙
向某来自于一个“隔代教育”的家庭,4岁时,父亲早逝,母亲改嫁,抚养和教育孩子的重任,就落到了爷爷奶奶身上。
爷爷奶奶对他非常用心,向某一直没有受到溺爱,几乎是在一种严苛的环境中长大的。
向某说,爷爷奶奶喜欢说“棍棒底下出孝子”,放学回家,他除了做功课之外,还要下地劳动;平时,只要稍有过错,就会被爷爷奶奶打。
之后,因为没能进一步升学,他来到桐乡打工。临行前,爷爷奶奶对他下了一条“硬规矩”:每个月必须向家里汇款500元,不能有任何借口。开始的时候,向某拼死拼活,还能保证每个月的汇款。去年秋天,向某打工的工厂突然倒闭,向某找不到工作,实在无力完成爷爷奶奶的任务了。
家里的催促,让向某无计可施。一天,他在街上闲逛时,遇到3个未成年人,几个人商量,一起去桐乡市某废品收购站偷铜。
那天深夜,这4个孩子进去后,没有发现传说中值钱的铜,却看到朱某在睡觉。向某和另外一个孩子,死死地按住朱某,另两人在房间内翻箱倒柜,找到了一个盒子,里面有几百元钱。那次,向某得到300元,却构成抢劫罪。
向某最后被判10年有期徒刑。他走上犯罪之路,和“隔代教育”是分不开的——棍棒底下并没有出孝孙。
隔代教育,最容易溺爱
据一家媒体进行的“双独生子女婚姻”调查,超过70%的年轻父母“只生不养”,抚养孩子的重任全部由家中的老人承担。其中,由爷爷奶奶照料的占42%,外公外婆照料的占30%。
华南师大学前教育专家袁爱玲教授认为,隔代教育的情况下,因为对子女教育成败的反思,祖辈在对孙辈教育时,往往会出现矫枉过正的现象,很容易过于溺爱或者过于严苛;如果祖辈家长缺乏相应的知识,情况会更加严重。
义乌市检察院曾经做过一个统计:2007年,该院办理未成年人案158件,而到了2011年,已经增加到266件,其中绝大部分的案件,涉及外来农民工子女。
还是在桐乡,3名长期被祖辈溺爱的外来农民工子女,竟然参与了多起放火案。
16岁的吴某是云南昭通人,和弟弟跟着爷爷奶奶生活,1年前跟随父母来到桐乡。在家乡时,吴某的爷爷奶奶出于对孩子溺爱,往往给他一些零花钱。没想到,到了桐乡,父母不给零花钱。吴某天天和人闲逛,口袋没钱,就干起了偷鸡摸狗的勾当,开始偷电瓶车。
因为车主的防盗意识较强,这伙人面对防盗电瓶车束手无策,就迁怒于车主,放火烧电瓶车。短短半个月,他们就烧毁了7辆电瓶车。吴某因年满14周岁,被桐乡法院判了刑。
从现有的案例来看,绝大部分隔代教育的孩子犯罪,主要因为过于溺爱。袁爱玲教授认为,溺爱孩子、缺乏科学的教育理念,甚至比较固执,是祖父母在教育孩子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多管齐下,关心除戾气
隔代教育带来的社会问题,往往是因为教育方式不当,孩子发生了心理扭曲。将其心理“扳正”过来,则是当前常用的办法。
在杭州萧山区检察院,章蕾等几名女检察官就采取了此类办法,利用心理学分析解开了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心结,为他们指明了正确的人生航向。
2011年9月17日,15岁的晓辉(化名)到小伙伴家玩耍,看到桌子上放了二十几元钱,就想拿走,于是双手掐住小伙伴的脖子,对他施以严重的暴力伤害。
“很多接受隔代教育的孩子,往往家境贫寒,容易被诱惑。而他的祖辈,并没有给他这方面的教育。”章蕾说,现在他们进行针对性的“补救”,效果不错,不少接受过心理辅导的孩子,主动从监狱里给她们写来了悔过书,表示将来要好好做人。
在嘉兴市,法官则对孩子祖辈进行相应的教育。
去年,桐乡法院组织梧桐街道30多名在家带孙辈的奶奶来到法院,旁听一起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庭审,此后又带着这些奶奶和法官现场交流。
此外,桐乡市检察院启动社会调查机制,就涉嫌寻衅滋事罪的未成年人向市司法局发出委托调查函,对他们的社会情况进行调查并出具评估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