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场隆重的“集体婚礼”,共有100多位“新郎新娘”。在现场父母的见证下,身穿礼服的“新郎”给“新娘”戴上了戒指。与别的集体婚礼不同,这场婚礼的主角清一色都是幼儿园里的男孩女孩。
一经互联网传播,“幼儿园集体婚礼”这一事件就迅速引发了争议。尽管主办方再三强调这种“游戏”有助于幼儿的性心理健康发展,但人们还是不禁要问:这样的游戏到底适不适合幼儿园里的孩子?在他们如梦境般纯真的童年里,需要这样过早地进行三观教育吗?是现在的孩子早熟,还是幼儿园老师们的想法过于“早熟”呢?
一辩:幼儿园“集体婚礼”也要“假戏真做”?
正方:流程逼真才能达到教育目的
胡显梅(海淀区幼儿教师):我在网络上看到了这场幼儿园的婚礼。站在幼儿老师的立场看,我觉得这种形式是挺新颖的。尤其是父母见证、戴戒指等环节,和真实婚礼的流程几乎一模一样。只有如此逼真的流程才能达到很好的教育目的。
既然幼儿园已经决定让孩子正式经历一次结婚的过程,明白婚姻的伟大,那么就应该调动所有婚礼场上的特有元素,让孩子听、看、做,这样他们才会有最真实的感受,明白婚姻的神圣。否则就是演戏糊弄,如何达到教育目的?
反方:太过铺张浪费,领会意义即可
罗光阳(朝阳区幼儿家长):我觉得这种“集体婚礼”的形式,教育目的是好的,但是摊子铺得太大,太过于浪费。再这样下去就得找教堂,请主持婚礼的神父了。这得花多少钱?完全由幼儿园出,肯定不可能,所以就会增加幼儿的家庭负担。我相信,能承受或者愿意承受这样负担的家长肯定不多。
其实,让孩子明白婚姻的神圣,我认为幼儿园的初衷没有错,但为什么非得搞“集体婚礼”的形式呢?我觉得组织一场故事会,把孩子们的家长请到幼儿园来,用照片、视频等形式讲述他们相恋、结婚的过程,会更有教育意义。让孩子领会意义,就完全可以了。
二辩:幼儿园“集体婚礼”前应先筛选资格?
正方:教育孩子明白结婚的严肃性
穆阳(社会学专业研究生):不是任何人都能结婚的。我们国家的《婚姻法》对适婚条件有明确的规定,包括年龄、血缘关系等。同样,我认为幼儿园也不应该让所有的孩子参加这样的“集体婚礼”,必须要有一个筛选的过程。
当然这个筛选跟成人婚姻的筛选完全不一样,它主要是根据孩子们搭配的意愿,加上一些比如认识时间,对对方喜好的了解等限制条件,进行能否成婚的审核,不能则不予通过。这样,孩子们就能明白结婚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必须建立在双方互相了解、有感情的基础上,决不可草率。
反方:参与越多教育范围越广
侯正方(教育学博士):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幼儿园举办“集体婚礼”都是一大创举,否则就不会引起如此多的关注。不管其他舆论持什么态度,我是支持这家幼儿园的行动的。对于有人提出要对孩子们的结婚资格进行筛选,我认为毫无必要。
小孩原本就是没有资格结婚的。这场模拟的集体婚礼无非就是一场“性教育”课,让孩子明白婚姻的意义和责任感,避免今后出现早恋问题。既然是教育课,就应该让最广泛的小朋友参与进来。人人都亲历一次,从一招一式地体验中懂得婚姻不是儿戏,而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这样他们才会牢记于心,规范长大以后的行为。如果只是从孩子中间选几个代表,那无非就是一场“秀”,又有何意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