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23.3
您当前的位置:浙江在线 > 衢州频道 > 新闻频道 > 社会新闻
男子用厨具等自制血透机维持生命已13年(图)
浙江在线衢州频道 时间: 2013-01-12 11:22:53

胡颂文用简单的仪器在家自制了一台“血透机”。

  男子自制“钢肾”维持透析13年

  医生在感慨之余,也同时提醒重复使用透析器要当心感染

  昨天,南通人胡颂文自制“钢的肾”维持生命13年的故事成为了微博热议的话题。自制“钢的肾”减少透析成本,甚至还“科普”给其他患者,胡颂文奇迹般的13年透析生活除了令人匪夷所思之外,更多的还有些心酸。但江苏省中医院肾内科主任孙伟告诉记者,重复使用透析器,自制“钢的肾”容易产生操作不规范、感染等一系列问题,胡颂文的做法不可效仿。扬子晚报记者杨甜子

  让人心酸的“奇迹”

  尿毒病人无奈自制透析器单次成本仅10元奇迹存活13年

  根据《南方周末》报道,南通男子胡颂文家境贫困,一直和八十多岁的母亲相依为命。自从1993年被确诊为尿毒症开始,胡颂文就得靠着透析生活,在医院的血透治疗花光了家里的积蓄。为了省钱,胡颂文用厨具、容器和简单的仪器在家自制了一台“血透机”。

  透析要用的透析液是他自己买来粉剂,和纯净水一起配置而成的,冲洗管道的盐水也是自己购买的。这样单次的成本可以降低到10元。再加上近年来大幅降低的输血器、皮管的费用,总共算下来,一次自助透析的费用不到60元,仅为在医院做血透的八分之一。一个月需做13次血透,总共算下来也不到一千元。

  在真正做透析时,配液、插管、冲洗等过程也曾经让胡颂文手忙脚乱,但他很快适应了下来,甚至还能够自己做血管穿刺。时间一长,胡颂文甚至还学会了自己调节脱水量。就这样他奇迹般地存活了13年,远超过尿毒症病人的平均透析生存期。

  自制“钢的肾”有什么风险?容易导致感染发生

  胡颂文的“自学成才”让不少人感到惊讶。“钢的肾”的冠名也不胫而走。记者翻阅网友评论发现,在同情胡颂文的遭遇之外,不少人也在怀疑,自制“钢的肾”是否能够符合透析的安全要求?

  扬子晚报记者采访了江苏省中医院肾内科主任孙伟。孙伟表示,胡颂文的遭遇值得同情,但自制“钢的肾”的做法却不可效仿,“肾病患者感染率发生过高和患者的免疫力状态低下有关,重复使用透析器很容易导致感染的发生。”孙伟说。像胡颂文那样使用纯净水作为透析用水的做法也不可取,“透析用水的水质、用量都有严格的要求和规定,如果使用纯净水,水中的微量元素会影响人体,导致长期并发症的发生。”

  折射低收入群“病不起”之痛每周千元的血透费用让人咋舌

  肾脏病患者需要依靠透析维持生命,但透析的“成本”却让很多人咋舌,400元一次,每周三次下来便是1200元。但孙伟告诉记者,这个价格已经很久没有调整过了。根据省物价局的规定,省级公立医院透析一次的费用是400元。这个价格从2000年开始到现在一直都没有上涨过。“如果有医保的患者,医保大约可以报销90%以上。”

  医生支招:腹膜透析成本更低

  如果没有血透“人工肾”,肾脏病患者还能通过什么方法维持生命?作为资深肾脏病专家,孙伟建议,在常规的血透之外,可以考虑用腹膜透析作为肾脏病治疗的首选替代方法。同时价格比常规血透要低了很多。孙伟和记者算了一笔账,如果在家里进行腹膜透析,每年可以比血透省下一万多元。

  腹膜透析是一种不同于血液透析的透析方式,它利用人体自身的腹腔和包围腹腔的腹膜进行透析。记者了解到,腹膜透析治疗几乎适合所有的尿毒症患者。同时,腹膜透析对病人心血管的保护作用优于血液透析。不需使用肝素抗凝血,因此对有出血倾向的病人影响小。胡颂文自制“钢的肾”在家做血透并不可取,但腹膜透析却可以自行在家做。孙伟向记者介绍,“腹膜透析操作简便,不需大型设备,病人可在家自行透析,”

  孙伟说,腹膜透析前应建立透析液进出腹腔的通路。医生会通过一个小手术将一根柔软有韧性的透析管放入患者腹腔。透析管如同铅笔粗细,当患者不用它时,衣服可以盖住它,所以外面看不到。透析管如果保护得好可以终身使用。采用何种腹膜透析方式,由医护人员根据患者的病情、生活方式、完成腹膜透析操作的能力而定。两种腹膜透析都是持续性的,即每时每刻都在清除体内过多的水和废物,这一点类似正常的肾脏。这样一来,患者的饮食限制可以不像血液透析那样苛刻。

来源: 扬子晚报 作者: 杨甜子 编辑: 姜玲菲
分享到: 浙江微博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衢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电头。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57号
©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