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23.3
您当前的位置:浙江在线 > 衢州频道 > 医疗健康 > 要健康天天看
中国人普遍缺乏维生素B1 易抑郁
浙江在线衢州频道 时间: 2013-01-08 08:59:24

  核心提示:一项研究发现:中国的中老年人群中,维生素B1缺乏与抑郁症密切相关。维生素B1是相对较为陌生的维生素,我们不禁疑惑,属于心理疾病范畴的抑郁症有可能仅仅因为某种维生素的缺乏发生?

  最近,中科院生命科学研究院发表一项研究发现:中国的中老年人群中,维生素B1缺乏与抑郁症密切相关。维生素B1是相对较为陌生的维生素,我们不禁疑惑,属于心理疾病范畴的抑郁症有可能仅仅因为某种维生素的缺乏发生?那么我们又该如何补充维生素B1呢?

  维生素B1缺乏人会沮丧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营养与食品安全系副教授范志红肯定了抑郁症与维生素B1的关联。“其实,维生素B1与神经系统的功能关系密切,每一个学过营养学和生物化学的人都有所了解。维生素B1缺乏时,会令人情绪沮丧,思维迟钝;严重缺乏时,会发生‘多发性神经炎’。有研究发现,糖尿病人会通过尿液丢失大量维生素B1,与其足部的神经坏死进程可能有一定关系。”

  在中科院生命科学研究院的研究人员对1500余名京沪城乡居民进行了维生素B1营养水平调查,然后对结果和抑郁程度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随着体内维生素B1浓度的降低,患上抑郁症的风险显著上升,其中原因可能是维生素B1缺乏会导致线粒体功能紊乱和慢性氧化应激,这两种情况均被认为是抑郁症发病的潜在机理。

  维生素B1摄入低于推荐量80%

  在中国维生素B1缺乏是普遍现象吗?范志红表示,从1982年到2002年的全国营养调查结果显示,20年来,随着我国居民富裕水平的提高,维生素的摄入量却完全没有随着食物供应的充足而增加。事实上,维生素B1和维生素B2的摄入量,都在随着富裕水平的升高而不断下降,其中维生素B1的下降幅度尤其迅猛,从2.5mg/d降到了1.0mg/d。

  《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报告》显示,我国居民维生素B1摄入低于推荐摄入量的比例高达80%。“遗憾的是,这些摄入量调查结果,还只是说生食品中的维生素B1含量,没有考虑到烹调损失。”据范志红介绍,维生素B1是一种相当娇气的营养素,它既怕热,又怕碱,还怕漂白粉、氯气、二氧化硫和双氧水之类,而且还容易在淘米、洗淀粉的过程中溶在水里流失掉。所以,在日常烹调当中,维生素B1的损失率不可低估。而中国人的某些饮食喜好和饮食方式都是维生素B1含量非常低的。

  小吃、甜食是“坏情绪制造机”

  范志红指出,早点摊上的油条、油饼、炸糕、焦圈之类的食物在煎炸时通常会加小苏打,这会让面食中的维生素B1损失殆尽;小吃店里的酸辣粉、酸菜粉丝汤、凉皮、凉粉、米皮由于需要把面粉、米粉放在水中反复搓洗,制成淀粉冻,这个过程中去掉了蛋白质,也把溶进水里的维生素B1一起扔掉了,所以维生素B1含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粥店里久煮久熬的白米粥,长时间熬煮和保温会使白米中本来就少得可怜的维生素B1所剩无几,尤其是加碱煮出来的粥,维生素B1几乎已经全军覆没;此外,快餐店的各种面条,为了劲道口感,要加入碳酸钾之类碱性物质,也会破坏维生素B1。油炸方便面、精白米饭、各种甜食甜点心也都是维生素B1超低的食品。特别是甜食中的精制糖、精制淀粉、糊精等配料含量高,反而会消耗人体当中的维生素B1,吃得越多,维生素B1就越缺乏。

  吃掉抑郁很简单

  那么什么食品维生素B1含量高呢?范志红说,全麦面粉、燕麦、大麦、小米、大黄米、糙米、黑米、高粱米以及红小豆、芸豆、绿豆、蚕豆、豌豆等都是维生素B1的好来源,但这些恰恰是我们平时不常吃的食物。

  含淀粉的主食是膳食中维生素B1供应的主力军,大部分蔬菜水果的维生素B1含量都很低。在制作豆腐的时候要去掉“黄水”,损失掉大部分B族维生素,所以豆腐、豆腐干等豆制品的维生素B1含量也较低。不过,植物性食品中还有些其他优秀选手,它们都和种子沾边。比如,嫩豆类蔬菜以及坚果油籽类。炒菜吃的嫩蚕豆、嫩豌豆、嫩毛豆,都是维生素B1含量相当丰富的食品,远远高于其他普通蔬菜。开心果、葵花籽、花生之类的坚果油籽,也能补充一些维生素B1。动物性食品中,瘦猪肉和一些内脏是维生素B1的好来源,不过,这些食品每天所吃的量是有限的。

 

来源: 北京晨报 作者: 编辑: 李雯
分享到: 浙江微博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衢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电头。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57号
©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