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4日,杭州大厦过街天桥洋溢着欢乐祥和的浓浓圣诞节日气氛,市民徜徉其中。
曾经充斥天价饭局、商家鏖战的圣诞节,如今平添了许多细腻的元素:取代天价饭局、购物大战的是亲朋聚会;对洋节内涵的体验为严冬平添了些许温情。
洋节走入大众生活
近年来,“过洋节”的氛围越来越浓,天价消费也层出不穷。往年的圣诞节,沪上不少酒店千元自助餐颇为流行。而今年的市场上,类似的“天价餐”“奢侈热”却不再火热。
高档酒店的预订历来都是圣诞消费的重头戏,但是和往年相比,今年一些高档酒店以及餐厅的价格有所回落,顾客量也在缩水。浦东新区一五星级酒店的圣诞晚餐价格只有去年的一半左右。
此外,徐汇区一家老牌西餐厅的圣诞晚餐到了下午1点钟还有空位,往年“一位难求”的盛况没有出现。
高端消费品牌也过了个“淡定”的圣诞节。在徐汇区GUCCI、阿玛尼等专卖店,动辄上万元的奢侈品专柜前鲜见人迹。在新天地购物中心,购物人流并不比平常多,多数中高端商家甚至未打出圣诞折扣。
据了解,往年圣诞节的高端消费是以机构消费为主,个人消费中多数是境外人士,普通国人更多是看热闹。但今年圣诞节普通消费者的参与热情高涨,原本的“洋节”被越来越多中国人所接受。
24日夜,由于出行、游玩、购物、聚餐的人增多,上海的南京路、淮海路、衡山路等人气较高的路段,道路显得非常拥堵,有些道口甚至水泄不通。而在港汇广场、百联又一城,不到18点,多家日式料理、泰国餐厅已挂出促销招牌,纷纷推出特价菜、满百元打折等优惠。据几位餐厅销售人员介绍,顾客比周末还多,尽管增加了人手,但还是忙不过来。
圣诞未现购物潮
以往每逢节日都会迎来购物高潮,没到节日商家甚至会“造节”来促销。但今年圣诞无论线上、线下都没有出现购物潮。
淘宝网、天猫商城、京东商城、当当网等电商网站虽然打出了圣诞概念,但都没有推出类似“双十一”“双十二”的促销活动,只有个别类别商品在打折。
在上海六百、汇金百货等商城,不少商家推出了“满99立减60”“满188减100”的折扣。港汇广场某男装品牌专柜打出了“全场5折起、买2件送1件”的促销广告。尽管商家的促销力度不小,但是效果一般。徐家汇一家商场的收银员说,虽然商场搞了不少活动,但是实际消费人数、消费量和平时差不多。
零点研究咨询集团分析师徐兴旺认为,“双十一”“双十二”等网上促销活动提前透支了年终消费需求,不少消费者将原本年末的采购计划提前实现了。这可能是年底电商和实体商家销售乏力的原因,也让消费者将注意力转移至购物血拼之外。
随着《大上海》《十二生肖》等国产大片上映,看电影过节也成为沪上年轻情侣的时兴选择。在上海永华电影城,尽管商家已明确平安夜、圣诞夜两天需支付全额票价,不少市民仍在排队购票。商家表示,尽管今年的圣诞节是工作日,不少市民仍选择来影院,顾客并不比周末少。
借着“洋节”,和亲朋好友聚会聊天成为不少人的选择,不少上班族也选择回家过节。上海市民李沁是一家外贸公司的销售总监。她告诉记者,相对于在外消费购物,平安夜自己会选择回家和家人一同吃饭。“平时工作太忙,过节更想在家陪陪孩子。”
体验节日渐成主流
圣诞消费的冷热不均表明,尽管电商、实体商家纷纷掀起节庆促销,“造节”运动层出不穷,但亲情、友情等体验是消费难以提供的稀缺品,更多人过洋节时开始注重新的体验。
专家认为,“造节”运动不断,已让大众产生消费疲劳。随着消费者关注“如何过节”本身,节日特色活动变得更具吸引力。
24日晚,在上海首届“圣诞集市”,尽管平安夜入场券的价格是普通日的3倍,依然迎来人流高峰。在霓虹灯及圣诞树的装点下,众多嘉年华活动吸引了市民参与。想在平安夜体验“原汁原味”的圣诞节,是很多消费者来此的初衷。
其实,随着国人消费的不断升级,休闲消费成了新的增长点。咨询机构麦肯锡的消费调查显示,2012年,约34%的受访者称在外出就餐上花钱比以往多;同时,近1/3的消费者表示2012年增加了休闲娱乐实际开支,而2011年只有19%的消费者这样说。对于众多商家而言,满足消费者的新需求成了必须直面的新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