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肝移植病人张铭(化名)的家人来说,几天来,感激是他们最主要的心情。
5天前,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大二女生周鑫鑫和她家人的大爱义举,让这个贫苦而饱受病痛折磨的一家人终于看到了希望。12月9日,张铭在杭州一家医院接受了这个女大学生去世后捐献肝脏的移植手术,成为我省启动人体器官捐献试点工作两年多来的第187名受益者。
“他们当时非常激动,也非常感激那位他们不知道姓名的捐赠者。”张铭所在医院的俞医生告诉记者。
患者是一名来自省内偏远农村的年轻妇女,患有肝病多年,不久前重症肝炎发作,情况急速恶化。
“可以说,肝移植手术是他们当时的唯一希望。”俞医生说,病人的母亲和丈夫为此天天以泪洗面。是鑫鑫的捐赠,让这个贫病交加的家庭看到了生命的光亮。
“目前病人的恢复情况比较平稳。”俞医生说。另外,记者今天(13日)获悉,鑫鑫捐赠的两片眼角膜,也将于今晚分别移植到两名眼疾病人身上。至此,鑫鑫的生命终于全部完成另一种形式的延续。
鑫鑫的善举,让整个社会充满了温情和感动,也让许多90后大学生第一次近距离了解器官捐献。那么,他们自己是否愿意今后捐献器官呢?
记者在杭州一所高校作了一项随机调查,接受调查的10名大学生都对器官捐献表示肯定。但当问及自己是否有意将来身故后捐献器官时,只有6名同学表示愿意,有两名同学表示还说不准,而有两名同学则明确表示目前不会考虑。
这与今年9月,一家专业在线问卷调查网站一份针对“当代大学生对遗体器官捐献看法”的调查结果不谋而合。在该网站收取的115份有效调查问卷中,绝大多数受访者表示曾听说过器官捐献,而且支持这一做法,仅有5人表示没有听说。
不过,却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大学生表示自己不愿意捐献。他们表示,持有这一态度的原因很多,位列前3项的分别是“未来变数太大,不能确定自己最终是否会捐献”,“亲属、朋友不同意”、“不相信被捐献器官‘经手人’,怀疑他们从中捞取利益”,各占45%、43%和33%(本题为多选题)。
对此,全省第一位器官捐献志愿者、也是第一位大学生器官捐献志愿者,现为浙江财经学院研一学生的朱玲也有同感。
“现在大学生的态度,还是停留在口头上比较多。”朱玲说,自己是因为父亲一直从事角膜劝捐工作,从小受其影响较深,所以觉得既然对自己没用,那又何尝不可。而不少大学生仍然受锢于传统思想,另外本身年纪较轻,对身后事没有太多考虑,也就不会想到去做器官捐献志愿者。
“大学生对于器官捐献态度和意愿的差别,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目前整个社会对于器官捐献的态度和意愿。”省红十字会人体器官捐献办公室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人体器官捐献试点工作在我省启动两年以来,已成功实现器官捐献67例,登记在册的志愿者1400多人。
“在动员工作中,我们感受到,大家的观念正在逐渐转变。”一位器官捐献协调员告诉记者。
以前,他们很难设想病人家属会主动提出器官捐献,而最近4例器官捐献中,就有两例是捐献者家属主动提出。她表示,这说明器官捐献的知晓率正变得越来越高,而器官捐献推进工作依然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