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在宗庆后与达能斗争最为激烈的时刻,全国各地的经销商与员工全部站在宗庆后身后,他们打出横幅:“我们要宗总,坚决不要达能。”这种运动式的表达对于我们这个民族来说再熟悉不过了,对于熟读《毛选》的宗庆后,则更加不会陌生。无论如何,在舆论和法律层面,达能都完败了。
饮料销售,某种程度上类似搬运业,一车饮料运来,搬到仓库里,再从仓库搬出去。娃哈哈的第一代经销商,文化程度大多不高。就是这些文化程度不高的人,每年到娃哈哈总部开经销商大会,两千多人满座的会场,宗庆后一人在上面讲话,下面没有一个人交头接耳讲话。
经销商为什么这么听宗庆后的话,因为有根本利益在。宗庆后说,你只要听我的营销策略,按我的价格体系来分配,我一定让你有钱赚,如果没有钱赚,你来找我。他在会场上说的那些营销策略与补贴政策,经销商们一一记在心里。人人都知道,在娃哈哈,宗老板的话就是圣旨,他们到年底是要来兑现这些话的。
娃哈哈的营销网络是着名的“联销体”模式,结构为:总部—各省区分公司—特约一级批发商—特约二级批发商—二级批发商—三级批发商—零售终端。一级靠走量,利润薄一些;二级走量略少,利润稍高;三级靠一瓶瓶卖,利润最高。经销商严格划区而治,有串货砸价等破坏价格体系的行为,将遭遇严厉处罚,甚至失去经销商资格。这样就保证了大家都有钱赚。宗庆后善长把利益分配做到最合理化,才有今天众多经销商跟着宗庆后共同发展。
一级经销商不是坐商,如果完不成销售任务,或者违反销售政策,随时可能被换掉。换掉一级经销商,娃哈哈也不担心其下二级和三级经销商跟着一起走掉,因为二级和三级经销商全由娃哈哈直接掌握。一级经销商有了经营压力,会积极开辟二级经销商,让二级经销商去开辟三级经销商,娃哈哈的客户经理则一直跟踪到零售终端,并且帮助零售商在终端搞一系列销售措施,消化产品。凭借这样的精耕细作,娃哈哈的销售网络像毛细血管一样深入广袤中国的最深处。现在,一旦有新品推出,娃哈哈可以在一个星期到十天左右,让新产品铺满所有网络。
货给了经销商,娃哈哈的工作才刚开始,广告同步投放,终端营销启动。宗庆后在销售方面有先天的敏感。早在1987年承包那个小小的校办企业经销部时,他就卖过练习簿、推销过电风扇、跑过单帮,对市场脉络与老百姓的喜好,宗庆后了如指掌。他每年2/3的时间泡在市场第一线,常常去路边小店,看看产品批号,问问哪些产品好卖,哪些产品不好卖。当地的销售经理不知道销售问题出在哪里,宗庆后走一圈后,告诉他销售网络该怎么调整,价格体系出了哪些问题,促销策略有哪些没到位,广告播放时段有哪些问题。只要根据他开出的药方,对症下药,当地的产品销量很快就能上来。
宗庆后说自己是感觉派,感觉这个产品好卖,就会去研发,这种“感觉”其实是他长期熟悉市场、了解市场需求的结果。这个感觉来自多年的市场实践,是跟经销商和消费者沟通、跟国外同类产品进行比较后,才得出来的。经销商们也认账,要知道从娃哈哈提货要预付全款,款到才能发货。娃哈哈不存在应收账款这一说,销售是款到发货,而对供应商的货款,娃哈哈则采取月结方式,这家制造型公司有着类金融企业的色彩。宗庆后常说娃哈哈一不需要上市,二不需要贷款,所言其实不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