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23.3
您当前的位置:浙江在线 > 衢州频道 > 新闻频道 > 浙江新闻
400诗人踏出浙东唐诗之路 浙江多地欲申遗(图)
浙江在线衢州频道 时间: 2012-11-26 16:41:55

浙东唐诗之路景点之一—新昌沃洲湖 陈明明 摄

  新昌11月26日电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吟诵唐诗《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脚着谢公屐身登青云梯,慕名寻访天姥山的场景仿佛在眼前。

  这首被收录在语文课本中的诗,启蒙了一代又一代人对山水诗的感知。诗中的天姥山就在浙江省新昌县境内。出于对诗歌的热爱,新昌本地学者竺岳兵在反复研读《全唐诗》后得出一组令人吃惊的数字:《全唐诗》中有总共400位唐代诗人曾经来过新昌,占到《全唐诗》中2000多位诗人的五分之一。

  除了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还有“初唐四杰”的卢照邻、骆宾王;“饮中八仙”的贺知章、崔宗之;“中唐三俊”的元稹、李绅、李德裕;“晚唐三罗”的罗隐、罗邺、罗虬以及崔颢、王维、贾岛、杜牧等等。

  经竺岳兵深度考证,一条消失在苍茫历史烟云中的著名诗歌走廊——浙东唐诗之路显现出来:唐代诗人从杭州、绍兴出发,由镜湖向南经曹娥江,沿江而行进入到剡溪,溯江而上,经新昌沃江、天姥,最后至天台山,一路踏歌而来,一路留下诗篇。这条漫游行进的线路全长190公里,辐射的面积达2万多平方公里,相关诗篇达到1500多首。

  “浙东唐诗之路”已被中国唐代文学学会正式行文命名。是什么吸引了诗人纷至沓来,记者带着疑问,探访浙东唐诗之路的精华路段——浙江省新昌县。

  追溯唐诗之源缘起东晋谢公归隐道佛昌盛

  新昌有句著名的城市口号“有缘就来新昌”。追溯历史,新昌和唐诗的结缘缘起东晋。

  雨后初晴,山烟蒙蒙,行走在鹅卵石铺就的古驿道,记者缓缓走入天姥山脚的古村落——斑竹村。

  据村里的老人传说,这条古驿道是谢灵运修建的。谢灵运,会稽人,是中国文学史上公认的第一个大量创作山水诗的诗人。多年的宦海沉浮让个性张狂的谢灵运选择回到家乡一带归隐,他伐木开径,打通了天姥山的几处险要通道。

  在谢公的带动下,“入剡(新昌嵊州一带古称)隐居,占山筑卜”,成为一时之风。“暝投剡中宿,明登天姥岑。高高入云霓,还期那可寻”等等诗句流传出去,让这里名声大振,众多文人心神往之。

  浙东唐诗之路的缘起不仅仅如此,这里还是道家、佛家文化滋养之地。

  斑竹村的惆怅溪溪水潺潺,缓缓诉说着刘晨、阮肇遇仙的传说。在那个年代,道教已深入上层社会和民间,文人以寻道问仙为雅事。

  “传说刘晨、阮肇去天姥山采药,碰到两位仙女,于是结成夫妻,过着非常美满幸福的日子。”新昌旅游文化学者王樟华说。

  翻阅史书,不难发现刘晨、阮肇采药误入桃源的故事,在道教史有相当大的影响。新昌这个地方,拥有道教三十六小洞天中的第十洞天“会籍山洞”和第二十七洞天的“金庭山洞”。这一代因此汇聚大批名士,王羲之就曾经辞官归隐剡东炼丹、采药。

  大佛寺的般若学又开创了佛教般若学的先河,早在六朝时期,就有竺道潜、支遁等十八高僧聚于沃洲、石城一带,研究佛学,开创六家七宗,成为当时的般若学中心之一,使新昌成为佛教中国化时期的中心地。

  文人雅士纷至沓来一路吟诗竞风流

  就这样,在多重因素的叠加中,浙东唐诗之路上慢慢出现了诗人的身影,他们或沿官道,或走水路,一路吟诗,吟诵出一条浙东唐诗之路。

  据浙东唐诗之路研究社社长竺岳兵考证,最早来到新昌游历的唐朝诗人是被李白称为“风流天下闻”的孟浩然。

  唐开元十七年孟浩然离开洛阳,游玩吴越(泛指现在的江苏、安徽、浙江)一带,并留下诗作《渡浙江问舟中人》。诗中描写了他乘舟前往新昌的惬意时刻,越中山水让他流连忘返:“潮落江平未有风,扁舟共济与君同。时时引领望天末,何处青山是越中。”

  几乎与孟浩然同时来到新昌的,是在中国文学史上被尊为“诗圣”的杜甫。他是在开元十九年前往吴越游历的。这一年,杜甫20岁。他这样描述了游历新昌的感想:“剡溪蕴秀异,欲罢不能忘。归帆拂天姥,中岁贡旧乡。”

  而白居易这位中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曾经三次长时间漫游浙东山水。在这里写下《沃州山禅院记》:“东南山水越为首,剡为面,沃州、天姥为眉目。”

  竺岳兵家中的《全唐诗》已经泛黄,房中的读诗笔记厚厚一大叠,闻着满屋书香,他感慨万千,“唐诗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高峰,居然有这么多知名诗人前往浙东地区,实在是蔚为大观。”

  人文底蕴结合休闲旅游现代人体会古人情怀

  现在,包括竺岳兵在内的新昌人,想得更多的是如何让这一文化遗产为更多中国人所熟知、所热爱。

  新昌人觉得,文化休闲旅游或许是最好的方式,这犹如当年文人墨客、高僧大德们纷至沓来天姥山脉修身养性、访道问仙。

  新昌县委常委、宣传部长潘岳梦的桌案上堆着厚厚的几本书,大多是新昌县近年来整理出来的《唐诗之路唐代诗人行迹考》、《唐诗之路唐诗总集》等。

  “在天姥山麓新昌12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拥有景区面积120平方公里。驰名悠远的大佛寺、势拔五岳的天姥山、奇峰连绵的十九峰、碧波荡漾的沃洲湖……都被骚人墨客写入唐诗之路。”潘岳梦说。

  记者了解到,新昌已形成以大佛寺为中心的佛教文化旅游区,以沃洲湖为中心的山水风光旅游区,以天姥山为中心的唐诗文化旅游区三大区块。

  今年7月份,国家级天姥山风景名胜区又重新做了总体规划,并将分期分步有计划实施。潘岳梦向记者描绘了天姥山的美好未来:在古诗路上,开设茶肆、酒肆,人们可以体验当年诗圣游历的情景;天姥山上,辟建摩崖石刻,刻上诗人诗句。

  传统人文底蕴,现代唐诗教育,文化休闲旅游将在青山隐隐水迢迢的意境中共生共荣。

  专家称7项标准符合要求浙江多地欲申遗

  更让人振奋的是,“唐诗之路”的申遗工作将被继续推进。

  2007年,新昌县成立了“浙东唐诗之路申报世界遗产领导小组”。自那时以来“唐诗之路”所经之地各市、县,纷纷开始了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行动。“我们将继续推进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工作。”潘岳梦说。

  据其他媒体报道,2008年,嵊州市和上虞市相继成立了“浙东唐诗之路申报世界遗产领导小组”和“浙东唐诗之路申遗联谊会”。其后,嵊州开展了全民“我爱背唐诗”电视擂台赛,上虞摄制完成了《唐诗之路》电视片,举办了“重走唐诗之路”活动。浙东唐诗之路的终点——台州市,则进行了“唐诗之路”综合实践活动的案例研究,还开展了“唐诗之路”──天台山的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

  有专家认为,按照世界文化遗产的具体评定标准,“浙东唐诗之路”有七项标准符合申遗要求,分别是:中国山水诗的发祥地、中国山水画的发祥地、佛教中国化时期的中心地、中国佛教化时期的中心地、道教巩固充实时期的中心地、中国书法艺术的圣地以及士族文化的荟萃地。

  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组长、中国文物学会会长罗哲文认为,浙东唐诗之路不仅是一条路,它还是一种人文现象,是中华民族乃至世界的珍贵文化遗产,应当受到全人类的保护。(完)

 

来源: 中国新闻网 作者: 记者柴燕菲赵晔娇 编辑: 巫婧
分享到: 浙江微博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衢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电头。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57号
©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