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沁鑫澳门办戏剧工作坊
田沁鑫揭秘《四世同堂》的创作
澳门华文戏剧学会主席穆凡中称等田沁鑫戏剧一等10年
田沁鑫与工作坊部分成员合影
11月8日至9日,中国国家话剧院导演田沁鑫根据老舍文学巨著改编的话剧《四世同堂》,将在澳门上演,这是继2002年《生死场》亮相澳门之后,田沁鑫的戏剧作品二度与濠江市民见面。为了使当地戏剧工作者及爱好者更深入的了解该剧的文化背景,田沁鑫应此次演出澳门主办澳门基金会的邀请,于11月6日在澳门演艺学院以戏剧工作坊形式,“从名著到剧本到舞台”角度,分享该剧的创作过程。
当日戏剧工作坊现场,便有澳门演艺学院戏剧学校院长李宇栋,澳门华文戏剧学会主席、澳门笔会副会长穆凡中等到场,表达对田沁鑫的戏剧作品的喜爱。其中穆凡中表示2002年看《生死场》时,叹田沁鑫的才情,此后便一直期待她的其他作品来澳演出,“等待10年等来《四世同堂》”。
小说《四世同堂》中,老舍以祁家四世同堂的生活为主线,辅以小羊圈胡同各色人等抗日战争8年时间里的荣辱浮沉、生死存亡,真实地记述了北平沦陷后的畸形世态。他细致地解剖了一个小细胞,一个沦陷了的北平小胡同,透过这个小胡同看民族和国家的命运。老舍为了发表和出书时“以清眉目”,给小说加上了三个副标题变成三部曲。而田沁鑫的创作,也巧合地成了三段式。戏剧工作坊现场谈及剧本创作,田沁鑫称过程是比较理性和有意识的。“我有意对老舍先生的作品不深入研究,否则的话,我无法跳出他的文本进行改编方面的思考。我必须对其保持一个整体的印象,细节由老舍先生提供。但是把握不住整体运势,细节就成了障碍,线索多,无法填充。”并称在剧本创作走进死胡同之际,她在排练场对着老舍的照片坐了整整24小时,结果“结尾很感人的出现,似乎是老舍先生在天之灵庇佑。”
而谈到这部戏的舞台呈现,田沁鑫称“是现实主义依据,加中国式的写意精神。”小羊圈胡同,正面看像是一条胡同,背面打光,胡同即“变为”一副版画。胡同里面的三户人家会展开内部院落,像小时候的叠画游戏。而最终表达落在祁家长孙祁瑞宣和长孙媳妇韵梅身上,在田沁鑫看来,是因为他们的面貌是“模糊”的,是沉默的大多数的代表,“这个大多数,构成了老舍先生笔下华夏民族主体的生命精神,会让观众对这些从京城笃实的城砖里站出来的带着金属音的老北京人,肃然起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