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培华,记者不是第一次与他打交道。本报的读者一定还记得《祖孙三代,都是公交7路人》的报道(详见本报5月25日),讲述的就是老庞家祖孙三代的公交梦,尤其是与公交7路车的渊源。
今年61岁的老庞,曾是公交一公司的老员工。老庞的“宝贝”,就是多年来收集的杭州公交车的老照片。最近,他又多了四件亲手制作的“宝贝”——仿真度极高的车模型,包括7路未开通前曾在西湖白堤使用的独轮手推车、人力黄包车、木炭车和沼气车。老杭州人一眼就认出,那木炭车不正是杭州最早的7路公交车嘛。
四种车模,每个细节都很到位
昨天上午,记者再次来到老庞家,去见识他的“新宝贝”。
走进老庞家,朝北的房间俨然成了一个公交车展览室,吸引记者眼球的,当属四件精致的模型:清末民初的独轮手推车;上世纪20~50年代杭州城里主要的交通工具——人力黄包车;用木炭作为原料的杭州最早出现的公交车;汽油奇缺时,顶着沼气到处跑的“甲虫”——沼气车。
老庞说,四个模型也代表了杭州人出行方式的改变。过去从茅家埠去灵隐,其中有一段崎岖难行的进香古道,大家便可搭乘独轮车前往。
杭州最早的公交车,白顶红车身,老庞说,“这就是杭州最老的7路车,老杭州人一眼都能认出。”
7路车车模是纯木头材质,老庞完全按照当时的车辆比例缩小手工打造而成。从车窗望进去,每一个细节都很到位:车头前往外伸出的手柄、方向盘、驾驶座、售票员座,打磨得圆滑的扶手杆,车厢内的座椅有别与现在的公交车,是左右两排背靠窗座椅,就像现在的地铁座位。
这样的座位上下班高峰时,够坐吗?老庞笑着摇了摇头,“总共能坐20人,但都坐不满,那时候坐车的都是有钱人,招手即停,趟数也不固定,根据生意的好差来定。”
为做模型,四处拜访老司机
说起做车模型的原因,老庞说,自己一直都在搜集公交车老照片,多次奔走寻求,最后总算找来了几张老照片。可大多数都是黑白的,不够清楚,为了让大家更清楚地看到最早的7路车,所以就做了一辆。
原本就想做一辆,可这一做,就收不住手了。
独轮手推车和人力黄包车的制作,老庞花了两周时间;相对体积更大难度更高的木炭车和沼气车模型,则花费了三个月的时间才完成。每一件模型都堪称精致,你只要细心看就会发现,其实都是“变废为宝”。
好比轮毂,每次说起,老庞都挺得意的,“想不到吧,这就是用易拉罐的罐底做的,形象又容易。”
为了使制作的模型更加精确,他怀揣着“7路车”,不仅请城西修理公司的油漆工周健帮忙为车上色,还一一前去拜访各位资深公交人。
老庞告诉记者,“你也许不会想到,当年的7路车也是木头做的,因为当时资源匮乏。所以,公交人徐金水就研制出木质骨架、毛竹片代替弹簧钢板、以竹木为主要车身材料的公交客运拖挂车。”
所以,制作木质车模,请教徐金水师傅再合适不过。
平时,只要一有时间,老庞就揣着宝贝,将车模摆放在鼓楼前、延安路上,用相机定格,仿佛情景再现。为此,他还特地用废漆作了一张画,用作车模的背景。
看到模型,许多老公交热泪盈眶
老庞说,这四件宝贝,承载着他祖孙三代的“公交梦”,也是许多老杭州公交人最深的记忆。
老庞印象最深的,就是当他将7路车模型放在7路车老公交司机贾永弟面前时,这位老人一眼就认出是7路车。他看着熟悉的身影,忍不住流下眼泪,“车模让他回想起许多记忆,他与杭州公交车的这份感情,真的很深。”
在拜访各位老公交人的日子里,当年杭州公交鲜为人知的轶事趣事,也一一重现在老庞脑海中。
当时公交车转弯时,售票员会用手柄敲拍车身,提醒过往车辆、行人注意。后来,老庞就和另一位同事发明了“电子安全旗”,一面红布小旗,上面写着“慢”字,一按按钮就会报警闪光,比起手敲效果显著多了。
说起行车安全,老庞不得不提到当时在公交车上风靡的“安全网”。在车头前轮下方安装一个可以伸缩的支架,就像铲车的铲斗,当车子行驶时,遇到行人突然窜出、来不及刹车的紧急情况时,“铲斗”就会伸出接住行人。老庞印象很深,“有一次,一名闯红灯的行人被‘铲斗’接住了,当时大伙赶紧上前想看看他要不要紧,结果,他却噌一下爬起来,跑得大伙都追不上……”
老庞说,如今,大伙出行的交通工具越来越发达了,这不,杭州的地铁快要开通了,等有机会体验了地铁之后。他还会制作一个地铁模型,凑成一套完整的杭州出行交通变迁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