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要来了,“熊孩子”要玩手机,给吗?

2024-01-29 18:31:49  来源: 浙江在线  

每逢假期,骗子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特点,制定出不同的“剧本”,引诱大家上当受骗。为此,衢州市公安局柯城分局城北派出所在九华乡中心小学开展了一次预防网络诈骗宣讲。

“老妈,手机借我玩一下嘛!”如果这时候“熊孩子”一脸无辜地望着你,是给还是不给你?

先看完近期发生的三起真实案例。

案例一:冒充同学、朋友进行诈骗

12月23日,城北派出所接到报警称有同学QQ找她借钱代付,给了她一个付款码,后其微信支付698元,后与同学核实对QQ被盗,才发现被诈骗。

风险提示:凡是亲朋好友提出帮忙转账要求的,请务必先通过电话、视频核实对方身份,再决定是否转账。

案例二:网络游戏类诈骗

12月23日,城北派出所接到报警人(13岁)玩游戏时碰到一个人(对方表示给其银行卡刷了代金券,要求其转钱),他按照对方所述操作,转账给对方300元,才发现被骗。

风险提示:家长切莫轻易将银行卡、支付宝账户密码告诉孩子,同时要积极引导孩子合理上网,不擅自更改父母手机内的账号信息。

案例三:网络购物类诈骗

中学生田某(15岁)在微博上看到一则出售明星周边商品的信息,便联系对方并谈妥以500元的商品价格购买。田某添加了对方QQ好友,在QQ上向对方转账500元,后对方称未收到其转账,田某未有怀疑,再次向对方转账500元,但对方仍以未收到转账为由要求其继续转账,田某意识到被骗。

风险提示:网络购买商品时,警惕通过私下添加微信或QQ进行转账。

上述案件中,骗子抓住了未成年人社会经验不足、防范意识薄弱的特点,以网聊、网游等未成年人感兴趣的内容为切入点,引诱未成年人上当受骗。建议广大家长应多关心孩子的近况,多沟通交流,不要让孩子沉迷手机、游戏。

家长们注意啦!电信网络诈骗“寒假档”强势来袭,兼职刷单、网络投资、虚假购物购买游戏装备、网上贷款、“爱豆”粉丝群抽奖......诈骗团伙“花式”诈骗套路防不胜防。强调孩子转账前一定要经过家长同意,取消快捷支付、人脸支付功能,支付密码建议不让小朋友知道。远离手机,远离诈骗!

作者:通讯员 袁烽皓   编辑: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视频 更多
24小时新闻排行榜 更多
图说衢州 更多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