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水稻收割已接近尾声,接下来基本不用水,只需定期检修机埠和渠道就行了。”昨日,常山县金川街道徐村村机埠管护员徐金富一边相告,1号机埠灌溉面积210亩,用水定额540方/亩,今年实际用水量为8.758万方,比去年的11.086万方减少2.328万方,与年用水总量控制目标12.41万方相比减少3.65万方。
徐村1号、2号、大殿后、鹧坞石4个机埠灌溉面积650亩,列入全县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示范机埠创建。依托绣溪古村建设,县林水局分别对4个机埠进行改造提升,增设“龙头”放水和特色宣传牌,把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机埠示范点建设和常山港“幸福河湖”及美丽乡村建设融为一体。
走进位于古樟树旁的1号机埠,只见制度上墙,配电箱、用水自动计量器等整齐划一,灌溉水源来自常年保持I-Ⅱ类水质的常山港,清澈的水从“龙头”流出,环绕村庄流向田间渠道。
今年伊始,村里利用去年节水奖励资金,对渠道进行全面维修,有效杜绝了“跑”“冒”“漏”水现象。1号机埠水管口径40厘米,出水量大,直接排放很容易造成田里溢水。徐金富利用离机埠不远的一个水面22亩池塘,先把水放入池塘,再利用小水泵把水抽到渠道,这样机埠1小时的水渠道可流3小时,灌溉用水得到合理调配。对比用水总量控制目标,徐村1号机埠节水率从去年的10.66%跃升到29.42%,节水率直接提高10%以上。
“省时省力更增产。”这是实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后徐村村民最深的感受。种粮大户林卫平今年种了80多亩单季稻,他说,村里实行“一把锄头”放水省去了他不少精力,往年那些地处灌溉下游又难以放水的田块,这两年用水也得到了保证,水稻喜获丰收,亩产可达550公斤以上。据悉,今年徐村500多亩水稻,单产最高的可达1350斤,比去年普遍增加60公斤以上。
常山县去年全面完成了18.98万亩的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任务。根据省水利厅“五个一百”(泵站机埠、堰坝水闸、灌区灌片、农民用水管理主体、基层水利站所各100个)示范创建要求,投资200余万,改造提升21座机埠,1处灌区,8处堰坝水闸,4个农业用水管理主体,4个改革基层水利站所,灌溉面积2.5万亩,示范创建亮点纷呈。
常山县林水局相关负责人相告,今年列入示范创建的灌溉区,节水率达到20%以上。全县通过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平均每亩节水50方以上,全年相当于“省”下一座库容1000万方的中型水库。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