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江区美丽河湖点亮百姓生活

2021-09-11 10:22:34  来源:  

鱼翔浅底、白鹭翩跹,产业兴旺、游人如织,一幅山水相融、人水相亲的乡村振兴画卷徐徐展开……衢州市衢江区推进“美丽河湖”向“幸福河湖”提档升级,一条条承载了乡愁、传承着文化、造福于人民的“幸福之河”,构筑起百姓宜居宜业的幸福网,成为浙江“大花园”流动的底色。

2018年以来,衢江区将人文、休闲和教育等元素融入美丽河湖建设,积极打造体现人文历史、文化景观内涵的河湖景色,先后打造了江山港、芝溪、上山溪、黄坛源等6条美丽河湖,其中省级美丽河湖4条,累计创建长度51.21 公里,完成投资 5800万元,每条美丽河湖都各具特点,不仅展示了不同的风貌,还串起了特色产业,完成了美丽蝶变。通过美丽河湖创建,构筑了具有亲水理念的景观河道,创造了良好的人居环境,达到了河道“水清、岸绿、流畅、景美”的目标,真正实现镇村因水而美,产业因水而荣,文化因水而兴,人民因水而乐,为“康养衢江”添彩,为“乡村振兴”助力。

水岸同治  人水和谐

几只白鹭站立在坝底的激流中,静静仰望着从坝顶跃下的水柱。溪边的老树、老桥、老埠头都得以保留,水利工程与亘古的溪流自然融合在一起。

眼前贺邵溪的景象让人很难想象它过去破败的样子:堰坝年久失修,流域内房屋紧邻河岸,影响行洪安全。

衢江区水利局在贺邵溪美丽河湖创建中,以水系为主轴,将湿地池塘、休憩平台、亲水游步道贯穿其中,实施堰坝改造加固、堰形调整、岸坡综合改造,消除安全隐患,打造可观、可品的“幸福河湖”。

如今的贺邵溪畔,已变成一片“白鹭洲”。一只只白鹭在这里或捕食或嬉戏,这正是生态保护得当、人水和谐相处的例证。

在践行水利工程建设与水生态文明有机融合的同时,衢江区还将红色文化融入水利建设中,建立了以全国改革先锋谢高华为主题的红色旅游景点,成立了学习和弘扬“改革创新”时代精神的学习基地,让来到这里的干部群众在欣赏“绿水青山”的同时,感受“党建引领”的先锋精神。

文化为脉  别样风情

走进全旺镇红岩村幸福源,溪流清澈、白鹭栖息,周边已建成的凉亭、驿站、板桥错落有致,好一个休闲、娱乐、健身的场所。缘河而行,移步换景间,饭甄山、古窑址、明孝贞皇后故里等自然及人文景观跃入眼帘,仿若一个个悠远深邃的历史故事娓娓道来。

美丽河湖,不仅是呵护青山绿水的最佳表现形式,更是彰显地方历史人文的载体。衢江区水利局在美丽河湖设计施工过程中,注重将当地人文底蕴融入其中,打造体现人文历史、文化景观内涵的河湖景色,建一个工程、成一处风景、留一段历史、传一地文化。

行走在衢江,一河一品,河景湖韵,处处渗透人文元素,一条条“会讲故事”的幸福之河滋养着当地百姓的生活。

在衢江城区段,游步道上游客们赏景、休闲,亭台水榭、香樟树、绿影花红编织出一幅靓丽的风景,休闲绿道、亲水健身公园、针灸景观节点,活力气息铺面而来。“衢江城区段”创建将“康养针灸”理念融入其中,全面营造独具特色的城市形象、多彩纷呈的滨水绿地,“幸福之河”成为城市文化地标,向人们诉说着深沉的城市文化底蕴。

项目整合  兴村富民

横跨潺潺清流的铺里景观桥让人流连忘返,人在景中、景随人动的芝溪月牙湾湿地公园成休闲好去处,晴耕雨读研学基地、农趣园等文旅场景逐渐展现……作为国际乡村版未来社区的重要组团区块,芝溪莲花段成为游客的网红打卡点,每到节假日,游客络绎不绝。

“去年全镇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4285元,同比增幅10.2%。”莲花镇人大副主席徐前相告,芝溪莲花段的秀美风景,吸引了总投资24亿元的莲花乡村国际未来社区的落户,带旺了人气和旅游要素集聚,促进村镇经济发展。

“美丽河湖”,大花园里流动的风景,正成为老百姓增收致富的源泉。衢江区水利局充分整合各乡镇的小城镇综合整治、农业部门的美丽乡村建设、交通部门的四好农村公路、旅体部门的景区村庄建设等一系列资源,通过将美丽河湖建设与新型农业、全域旅游、乡村振兴等相结合,释放出美丽河湖的生态红利,吸引一批项目生根开花。

“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快速转化。江山港廿里段水质常年保持在II类水以上,清清江水,吸引了华东地区最大的土地垦造项目——富里农村综合改革试验区项目的落户,一幅以大数据、智慧水利、放心农业为依托的现代农业新画卷跃然眼前。以富里及周边3.8万亩水田为核心区,总投资100亿元的世界食品安全创新示范基地项目正在谋划推进,通过技术引进、标准制订、优质企业引入,打造全球食品采购基地和食品安全标准发布基地,“荒山变良田、旧貌换新颜、农村变景区、家门口赚钱”的乡村振兴美丽图景已在眼前。    



作者:严征东 周海笑 吴红雨   编辑: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视频 更多
24小时新闻排行榜 更多
图说衢州 更多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