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铜山源水库水质实行1小时一监测,综合各项数据,今年1-5月均在II类水标准内。”5月31日,在衢州市铜山源水库大坝上望去,水库两侧群山如黛,一湾碧水清波荡漾。
衢州市生态环境部门监测的数据显示,自2019年以来,铜山源水库水质一直稳居在II类水(相当于河流Ⅰ类),远远高于规定的Ⅲ类水功能区标准。
铜山源水库集雨面积180平方公里,总库容量1.71亿立方米,正常库容1.21亿立方米,是国家大(二)型水库,为灌区内30万亩粮田、25亩经济林和群众的生产生活提供水资源支撑。2014年以前,受上游低小散企业排污和生猪养殖面源污染的困扰,水质一度在Ⅳ类和Ⅴ类水之间徘徊。
“在政府关停上游低小散企业和生猪养殖场,切断外源性污染的同时,我们积极落实各项治水举措,水质一年上升一个台阶。”衢州市水利局铜山源水库管理中心工作人员相告,入库水源主要有银坑溪庙前溪和其他小山沟,为加强源头管控,对入库口水质进行实时监测,落实污染源头监控、日常巡查等各项长效机制。
今年4月,监测发现庙前溪入库口附近水域总磷浓度上升。经检查,是上游原关停的活性碳厂场地被大雨冲刷、造成水土流失。为此,铜水中心及时与当地党委政府联系,对原活性碳厂场地进行泥土覆盖,并补种草皮、树木。
“别看枯枝树叶,腐烂沉到库底,很容易造成富营养过剩,直接影响水质。”水库管理中心工作人员相告,他们每年拿出24万元,聘请专业公司打捞,前几天下大雨,公司每天有两艘船作业,确保枯枝树叶不在湖面过夜,去年打捞清运垃圾300多吨。
健康的水生生态系统是水库水质保持良好的重要保障。在实行清水库养鱼的基础上,去年对接水利部太湖局研究中心,成功争取水质波动成因课题研究项目,通过专家现场把脉问诊,及时破解水质反弹的隐患风险。调查发现,水库中藻类浓度增高,且多为肉眼看不到的小型藻类,目前水库的食物链很难抑制藻类生长。根据建议,水库管理中心分别于今年三月、四月投放了1万余尾规格0.3至半斤的花白鲢,赶在藻类25℃开始疯长的5月前灭藻,效果明显。
“Ⅰ类水清澈度要求在0.7米以上,铜山源水库的实际清澈度有2-3米。”水库管理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准备在水库四周种植1000多棵有净化水质功能的树木,进一步提升水生态,确保一湖清水源源不断流向下游村庄。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