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八大水系 寻稀客身影⑦丨衢江边来了只“大嘴怪” 卷羽鹈鹕霸气现身

2021-01-24 12:24:32  来源: 浙江新闻客户端  

编者按:

浙江因水而名、因水而生、因水而兴。近些年,沿着“八八战略”指引的方向,浙江以“五水共治”碧水行动,建设美丽河湖,持续推动环境综合治理,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生物多样性得以保护和修复。近日,记者跟随专家分赴钱塘江、甬江、苕溪、瓯江等八大水系寻访:那些曾经绝迹的鸟儿是否重新翩跹在江南水乡?几近消失的珍贵鱼类是否已然游回清清溪流?继续来看记者寻访路上发回的一线报道。 

“快来!衢江边出现了一只卷羽鹈鹕。”电话里,龙游“鸟叔”方六平声音中的兴奋几乎要溢出听筒。数日前,他在龙游县小南海镇翠光岩村的江心洲拍摄到了一种珍贵的候鸟,据说在整个东亚种群都不足150只。

候鸟选择迁徙落脚点是非常“挑剔”的,卷羽鹈鹕也不例外。寻访前,通过查阅资料,记者才发现它的不凡之处——作为大型水鸟,卷羽鹈鹕对鱼类等食物需求量大,警惕性高,对水质等栖息环境要求极其苛刻,因此不仅被称为水质鉴定的试金石,更是标志性的湿地旗舰物种。

近日,记者和老方来到翠光岩村的江心洲,这是一片滩涂湿地,因为有着充足的鱼类食物,成了鸟类的世外桃源。坐上老方的船,我们在水中前行,只见江面波光粼粼,江水清澈泛蓝,几处江滩露出水面,长着丰茂的水草。

“几年前的衢江水,可没现在这么好。”常年生活在衢江边的老方,一上船就打开了话匣子。衢州曾是我省重要的商品猪调出大市,随之而来的是生猪排污量的上升。自“五水共治”以来,龙游多管齐下治理养殖污染,衢江水质得到持续改善,出境水常年保持在Ⅱ类以上。

衢江变清的故事才开了头,就立马被江面上的一群鸟给“打断”了。老方指着天空中的鸟如数家珍地向我们介绍。

老方说,他从小与鸟结缘,后来就在这片湿地养起了灰天鹅。没想到,家养天鹅引来了各类野生飞禽,白天鹅、黑头燕鸥、白鹇、游隼等纷纷在此停留。于是,养鸟和拍鸟,成了老方的爱好。

船终于到了江心洲,老方领着我们走进了他在岛上搭建的一个伪装帐篷。在沿江的一面篷布上,老方挖了不少足球般大的圆洞便于拍鸟。

“上一次,我就是在这里拍到了卷羽鹈鹕。”老方指着圆洞前方的衢江水面说,他当时看到了一幕特别有意思的画面——卷羽鹈鹕和鹗为抢占地盘展开了一场“大战”,结果旗鼓相当。

老方乘机抓拍了它们的很多精彩瞬间。“这只卷羽鹈鹕特别好辨认,它有一张巨大的嘴巴,俗称‘大嘴怪’,全身羽毛呈灰白色,体长有1.6米到1.8米,相当霸气。”他说。

与卷羽鹈鹕邂逅,需要的是运气。在等它出现的时间里,记者有机会见识到了各种鸟类,如捕鱼高手鸬鹚、翩然若舞的苍鹭、快速飞行的绿翅鸭……

“这三四年来,我已经记录了120多种鸟类,列入国家一级、二级保护动物的有15种。”老方说。

同行的龙游县治水办副主任葛树印感叹,上世纪初,衢江上长期存在非法采砂乱象,不仅破坏了河道自身的生物链,还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对此,当地把整治非法采砂作为“五水共治”改善河道水环境的一个重要举措,合并整合了14家私营砂场,成立一家国资公司统筹负责河道疏浚。“减少衢江上的采砂船,其实是减少人对鸟类的干扰。生态环境改善了,人类活动减少了,生物多样性之美也会体现得越来越充分。”葛树印说。

站在江心洲上,记者发现,衢江一面是高楼林立的县城,一面是原生态的湿地,随处可见野鸭、白鹭游弋。人与鸟的关系,在这里显得如此温馨和谐。

这一切,正是当地政府的有意为之。“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城市进行着一轮又一轮扩张,但我们始终把生态放在第一位,衢江南北两岸实行差异化发展。”龙游县资源规划局总规划师程先菊透露,这块地理形貌独特的沙洲,不仅是鸟类的天堂,更是龙游的生态屏障,绝对不会拿来进行高强度开发,这是当地历届政府坚守的理念。

或许是因为下雪天,卷羽鹈鹕始终没有出来“见面”,我们也只好暂时打道回府。但这一幅“人住衢江北、鸟住衢江南”的美好画面,却永远印在了记者的脑海中。

科学顾问点评

浙江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工程师章旭日:卷羽鹈鹕是分布在我国的3种鹈鹕之一,其东亚种群全部迁徙和越冬于我国境内,浙江是其主要越冬地之一。2013年,卷羽鹈鹕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是国家二级保护鸟类。卷羽鹈鹕的有效保护体现了湿地保护的成效、环境的改善,也为更多的水鸟提供了栖息地。

作者:记者 金梁 梅玲玲 共享联盟龙游站 余柏成 曾麒   编辑: 梅玲玲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视频 更多
24小时新闻排行榜 更多
图说衢州 更多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