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整版 | 龙游红木小镇: 打造钱塘江诗路文化带耀眼“明珠”

2020-12-22 20:59:50  来源: 浙江在线  

请输入图片描述

浙江在线讯(通讯员 黄丽丽 罗 意 郑滢)12月22日,浙江日报6版整版刊发文章《龙游红木小镇: 打造钱塘江诗路文化带耀眼“明珠”》,内容如下:

小镇概况

龙游红木小镇规划面积3.5平方公里,计划总投资达71.9亿元,立足打造当代中式家居之都的愿景,以为人类家居品质生活贡献东方解决方案为使命,进一步提升小镇产业竞争力、创新力和辐射带动力,打造一个集家具制造、旅游休闲、文化创意、商业服务、生态居住“五位一体”的现代生态文明小镇。

数读

截至2019年底,小镇累计完成有效固定资产投资33.39亿元,其中特色产业投资26.67亿元,特色产业投资占比79.87%,民间投资占比86.6%;小镇景区开发面积从470亩增加到近1400亩,旅游体量扩大3倍,成功创建4A级旅游景区,开发17个旅游产品、多个系列200余种特色旅游伴手礼,旅游接待总人数达800余万人次;集聚国家级产业大师3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1人,省级非遗传承人6人,导游及其他旅游产业发展相关专业人才50人,高级工艺师和高尖设计师300余名;全省唯一连续五年被省政府评定为优秀特色小镇。2019年,小镇实现总产出26.5亿元,“年年红”作为实木家具制造领域的唯一代表,与华为、阿里巴巴、中国移动等知名企业共同获得“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国品牌”殊荣。

建设成效

山水相依、江天一色,在浙江衢州的龙游,一个集生产、生态、生活于一体的新晋网红小镇正在有条不紊地建成中,这便是龙游红木小镇。

请输入图片描述

缘起:“红木+”理念

串起产业链

龙游红木小镇,顾名思义,红木是这里最重要的建筑材料,庙宇、楼阁、长廊、桥梁、桌椅、板凳,甚至装饰品……方圆之内,寸隅之间,全部由红木制成,一流工匠的雕琢、精致简练的雕刻、科学精准的榫卯,让传统建筑与水辉映,处处彰显着自然的馈赠与红木文化的延续。

但在十多年前,这儿还是一片荒芜,交通闭塞,土地贫瘠。“原本这里都是荒山,什么都没有。”红木小镇党委书记杨振指着现在的红木家居文化园介绍,经过5年多的精心建设,红木小镇英姿初展。

在步步皆风景的高质量特色小镇,绝不仅限于风景区。进入小镇,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垂直绿化标杆式生态厂房。这里总占地面积650余亩、总建筑面积127万平方米的吉恒家具制造基地,连同约1公里处的孝福家具有限公司共同形成了产业群,已建成金典、富典、吉恒等300多条家具生产线,是目前在规模、功能、配套设施处于国内领先地位的红木家具及当代名贵硬木家具生产制造基地。

近年来,小镇发挥自身产业优势,以高档家居产业集聚为导向,打造以吉恒产业制造基地为载体的高端原木家居全产业链平台,推进红木行业向工业4.0转型升级。同时积极开发探索互联网新零售模式,大力发展分享经济、众创经济等个性化产品,通过线下体验、线上采购相结合的运营模式,实现从单一制造领域向制造、材料交易、设计研发、木建筑输出、文化创意全产业链延伸,为客户、销售商提供更多服务。并以省级“两化融合”和“腾笼换鸟”“机器换人”试点创建为契机,累计投入3.2亿元,推进红木产业“机器换人”,提高原材料利用率。

小镇产业配套规划创意园区以研发设计创意为核心,集聚高端人才进行文化创意、产品创新,引领“大家居”生产、消费、生活观念,打造200万平方米共享工厂、65万平方米大型智能化仓库、30万平方米场景式生活体验空间。通过全面展示传统家具制造技艺,结合家居博览、体验消费等载体,将家居产品服务与文化创意产业完美融合,提升顾客对家居文化的认识,传承中国和谐居家哲学,弘扬传统文化精髓。小镇逐渐从单一产品向全产业链升级,从产业链升级再向多元生态共创平台,不断探索产业、城市与乡村战略协调发展之路。

红木小镇开园盛典 马树贤 摄

推进:政企合力

跑出加速度

“弘扬工匠精神,传承红木文化”是龙游红木小镇创建过程中始终秉持的理念。这些年,龙游红木小镇积极发挥龙头主体作用,增强输出核心能力,聚合高端要素,提升发展动力,加快创新目标的实现。龙游县委、县政府则高点谋划,搭建好服务平台,以企业的需求和发展为核心,构建产业生态圈。双方发挥“政企双强”优势,深耕红木产业,深挖特色元素,深化业态植入,明确分工、有效合作,为特色小镇建设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支撑。

“小镇能取得今天的成绩离不开县委、县政府以及各机关单位给予我们的大力支持。”龙游红木小镇文旅营销总监孔德伟介绍,“以‘店小二’精神,入企常驻服务,龙游县政府部门对红木小镇的帮扶,绝对是一段佳话。”五年来,龙游县委、县政府以规划引领、产业引导、政策引路,积极引导企业按照产业“特而强”、功能“聚而合”、形态“小而美”、体制“新而活”的要求,全力以赴推动小镇创建。

自2015年6月红木小镇列入全省特色小镇创建名单以来,龙游县委、县政府将小镇建设列为“一号工程”,成立由龙游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牵头的小镇创建领导小组,组建小镇管委会和专班,落实“挂帅包干、挂图作战”和“周协调、月督办”等机制,实现小镇高质高效推进。县主要领导多次主持召开全县红木小镇建设推进会、红木小镇开园和验收命名工作推进会,并将小镇创建工作纳入全县综合考核,凝聚小镇建设合力。为解决前期小镇开发建设投入高、周期长,纯市场化运作难度较大等难题,龙游县委、县政府千方百计保证小镇建设,统筹资金导入,优化交通路网,先后投入25亿元财政资金用于小镇外围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以红木小镇为核心的旅游交通网络体系,并成立10亿元的龙游红木小镇发展创业投资基金、2.23亿元的红木小镇产业基金,全力服务小镇建设,实现民营独资向民营控股转变。

同时成立产业服务团,开展“店小二”服务,全面推行“区域环评”“区域能评”等制度,在项目审批、验收、办证等方面开展全程“保姆式”代办服务,并为企业提供招商、引智、产业研究等专业服务,加快产业集聚、做大做强。仅2019年就有59件事项办理实现“最多跑一次”。

吉恒制造基地厂房夜景马树贤 摄

在良好工作氛围的坚实保障下,龙游红木小镇从1.0向2.0、3.0不断演进,取得亮眼成绩。现在的小镇实现了生产集约高效、生活宜居适度、生态山清水秀,成为生产、生活、生态有机融合的特色小镇发展新空间。

腾飞:特色小镇

成为金名片

当前,龙游正围绕全省大花园建设战略部署,以衢江、灵山江“两江走廊”为主平台,打造了一条“龙”形美丽经济带、幸福产业带。经过多年的培育创建,龙游红木小镇规划布局日益成熟、特色产业加快集聚、功能内涵日趋完善,并于今年9月29日正式开园,从此插上了腾飞之翼。

开园前后,小镇游人如织,好评不断,一园一池皆妥帖,一廊一阁无倾倚,楼台亭舍、花木竹石,无不精美。白天,小镇内古风的建筑群气势恢宏、颜值颇高,走在小镇里,能与古老的时光、传统的文化对话;到了晚上,华灯初上的时候,整片古风建筑群灯火璀璨、流光溢彩,像是梦回大唐不夜城。昼夜交替,这座小镇在白天与黑夜间,上演着光与影的故事。仅今年“十一”黄金周,红木小镇游客就达18万人次。与此同时,红木小镇正式打响“快乐周末”品牌,陆续开展啤酒节、篝火晚会、电音节、帐篷乐园、水上乐园、孝道感恩等活动。

9月,龙游红木小镇新增一处40000余平方米的国际垂钓基地,成立国际钓鱼大赛基地。10月24日~25日,首届“超级杯”钓鱼公开赛-龙游站举行,全国钓友齐聚龙游红木小镇-山客国际垂钓基地,上演了一场“精彩纷呈、牵人心弦”的巅峰之战。

木都内景 马树贤 摄

10月28日,绿色中国行——走进美丽龙游暨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成立10周年主题公益活动在小镇举行,共同弘扬生态文明、传播绿色理念、共建美丽中国。

更有近百家媒体对龙游红木小镇开园及其后续活动进行跟踪报道。《中国旅游报》《中国文化月刊》对红木小镇进行了专访或深度报道,新华网、人民网、CCTV进行了网络直播,受众达300万人次以上。

如今,红木小镇已然成为龙游诗画风光带上“两江化一龙”布局和美丽经济幸福产业发展的龙头。通过业态培育和产品开发,小镇建设吉恒商业街区、木都商业街区、吉恒家居步行街等6个特色商业街区,陆续开发疗养游、研学游、养生游等17个旅游产品,具有社区服务、商务洽谈、产品展览、创业服务、旅游服务、文化展示等核心功能,实现了家居行业“旅游+”“文化+”,成为龙游文旅融合发展的一张“金名片”。

目前,小镇累计接待游客近900万人次。2016年全省特色小镇第二次“比学赶超”现场推进会在小镇召开,2017年成功获评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先后获得省级十大示范小镇、省特色小镇文化建设示范点等荣誉,入选全国优秀旅游项目、省产业融合创新奖和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未来展望

龙游红木小镇将以高档家居产业发展为动能,以国学传统文化传播为动力,以特色小镇2.0创建为目标,从产业提质、有效投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风貌特质等方面入手,积极开展“龙游石窟+红木小镇”5A级景区联创,打造“三区三基地”,逐步形成夜龙游产品核心区、国学文化游览区、匠心传承体验区、中小学研学实践基地、康体养生基地和党群活动疗休养基地,成为辐射周边、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引爆点,实现“一个小镇推动一个产业、带动一个商圈、影响一个区域”。


作者:通讯员 黄丽丽 罗 意 郑 滢   编辑: 钱关键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视频 更多
24小时新闻排行榜 更多
图说衢州 更多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