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衢记忆 | 此情可待成追忆:江山学子寻找消失的高中母校

2020-06-02 15:43:46  来源: 浙江在线  

  人觉得有些事在心中滞留酝酿久了,就会浮想联翩,思绪万千,那心心念念的记忆深藏在脑海中挥之不去。这就是一种情怀,乡愁是这样,对母校的情结也是这样。什么是母校?有人说,母校就是自己每天可以骂八遍 ,却不许别人说一句的地方。

  母校承载了人们最初的精神家园和青春岁月,是一份弥久难忘的记忆,一种心灵深处的慰藉。孩提时代的学校如同故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蕴含着浓郁厚重的乡愁。

  斗转星移,风起叶落。几十年来通过几轮布局调整,不经意间,江山市中小学校发生了惊人的变化,学校数量从三十年前的640余所,减少到现在的70余所。从这个数字概念来讲,这些学校的学子都失去了自己的母校,平添了许多乡愁。

  消失的学校中,有的是学校停办校园被转卖了,有的是学校撤并后校园由其他学校使用了,还有是学校整体迁建原址被拍卖商用了,抑或是学校扩并后改校名了。其实,好多学校并没有消失,而且发展得更好了,但执拗的校友感觉,这些学校都不是自己本真的母校了。

  让我们把镜头先移向高中学校,看看这些年哪些你和他高中时的母校悄然消失了,或者变迁转身了。

  有一位年过不惑的金姓江山籍人士,留学侨居国外多年未归。2018年春节前,他携妻儿回到故乡江山探望父母,期间游览了家乡的诸多名胜,再是走亲访友,约会同学,少不了一番热闹。有一天,他突然想起要去看看自己的母校和老师,这下问题来了,因为他怎么也找不到自己的母校在哪儿了。

  原来,他小学上的是城郊的金家小学,初中是城关中学,高中时父母在江山南部的峡口镇工作,他自然就上了峡口中学。巧合的是,现在这些学校都一一消失了。而且离奇的是,他上的大学是在浙江医科大学,而当年的大学校园早就变成一座金碧辉煌的城中香格里拉大酒店了。

  他说,自己没上过幼儿园,再到哪儿寻找母校呢,难不成只能把留学的华盛顿大学医学院当作自己的母校了?他对同学说,真的是扎心了,老铁!这位金同学的母校诡异遭遇,让人欷歔不已。

  这所学校江山南部的学子是太熟悉了,没错,这就是江山第六中学,位于山峡之口,泽岗山上,以前也叫峡口中学,正是那位金同学的高中母校。上世纪八十年代还与林业部门合办过“江山县林业职业技术学校”。这是一所十分让人留恋的学校,春天山花烂漫,夏日峡风送爽,秋季枫叶似火,冬令白雪苍松,就是六中人对学校及峡口这地方的直观感受。尤其是夏天,那条穿校而过的清澈水渠,加上凉嗖嗖的峡里风,爽快得让人难以言表。

  从1956至2006,六中走过了半个世纪风雨历程,这里曾一时名师云集,这里曾数度创造辉煌,这里走出了数万名菁菁学子,其中不乏共和国的栋梁之才,其中有总书记接见过的“找油神探”,有江山前市委书记,有华为公司前常务副总,有清华大学教授等,可谓个个声名显赫。

  其实,相对其他学校而言,这所母校不算“消失”了。现在成了峡口初中,只是像金同学那样的高中学子,感觉母校已经是雀巢鸩占了。这次,金同学也探访了这所老母校,直接的感觉是:校园依旧在,青春已散场。当然,这些年还经常有学子回来寻访母校、开同学会,当年的峡口镇政府领导也善解风情,把校门口的“峡口初中”改为“峡口中学”,一字之差,不伤大雅,但体贴触到了无数学子内心的柔软之处。在“峡口中学”门口留影,时光仿佛倒流到了从前!

  这所学校当年叫江山第七中学,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前称长台中学,此后还有个名字叫江山市预备役学校。创办时间为1957年,经历与六中大致相仿。这是一所江山中东部的名校,校园外嵩溪缓缓,校园内竹影婆娑,是一个憧憬诗和远方的好地方。

  七中最热闹的当数92年办起预备役学校的那七年时光,那些年嘉宾云集,人来人往,校园内活力四射,被国防绿编织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原本景致有些许娇柔的学校,平添了一股阳刚英武之气。学校上万名毕业生中,有500余名走入了军营,守土戍边,保家卫国。

  2001年,走过半个多世纪的七中也走累了,终于慢慢地停下了脚步。尔后,这里成了长台中心小学,依托竹资源,打造竹文化,成了闻名遐迩的知名小学。如今,竹木更加葳蕤,书声依旧琅琅,只是七中的学子在探访母校时,有了丝丝缕缕怅然若失的思绪……

  上世纪八十年代,江山还有上余中学,水泥厂和三十六所、电工器材厂等企业都办过普通高中。不久,这些学校有的转型成为职高,如上余中学转身为现在的江山中专,水泥厂中学蝶变成职教中心;有的随企业外迁,如三六所学校去了嘉兴,浙电子弟学校迁往衢州,后来都渐渐消失了!

  九十年代,江山兴起了一波创办民办职高热潮,前后有文武学校、女子职校、东盛艺校、育仁卫校、贺村卧龙职校、工商联职校和供销职校等次第问世,一时繁花似锦。二十多年时光,大浪淘沙,洗尽铅华无数。这些学校中,仅多年挂靠江山中专的育仁卫校依然坚挺,学校在竞争中异军突起,新校区在贺村拔地而起,现在华丽转身为“浙江省衢州护士学校”,其他学校在绽放了自己的芳华后,一个个悄无声息地消逝而去……

  我们主要把笔墨花在规模学校上。三十年前,撤县建市后的江山,一字排出了从江山中学至第八中学的八大中学;三十年后,八所学校只有江山二中和江山五中至今依然故我,校名校址均完整地保留下来,另外六所高中都有了不同形式的嬗变。

  2005年的那个冬季,江山中学离开雄踞了半个多世纪的文庙后、县河西那片浸透了墨香的土地,在城北这片开阔大地上安下了新家,校园气势恢宏,格局精致,环境典雅,也有一条鹿溪穿校而过,是又一个办学理想圣地。

  

  然而,新校园里让老校友倍感亲切的,也许只有一株百年桂花,一个旧式井圈,一座憧憬雕塑,因为那是老江中存留下来的少量物化记忆。见到那株桂花似乎愈益长老长小了,心软的学子会情难自控,潸然泪下。

  老校友怀念老校园,老学子铭记老江中。是啊,那些年的青春芳华,那些年的高考记忆,那些年的美好憧憬,都撒在这片土地的一草一木丶角角落落里,随着学校的迁移城北新区,随着小区楼房的拔地而起,这一切好像都烟消云散丶随风而去了……

  许多校友天真而又认真地说,老江中靠近老县河丶老孔庙和老杏林,人杰地灵,儒风浩荡,搬迁了多可惜呀,为什么不保留老校区,建个小一些的新校区呢?就像镇海中学建了个蛟川书院,学军中学建了紫金港校区,杭高建了钱江新城校区,为什么江中就不行呢?如果一时资金紧缺,学校可以分期建设,唉!

  有一名校友多次到老江中徘徊,走在熟悉而又陌生的新建小区西城华庭的林荫道上,思绪万千:江山中学,我在那里度过了三个春秋,那儿留有我青春时光最美的一段记忆。学校拆迁了,留在记忆深处的梦变得有些支离破碎。难道就没在校址上留下一点影子——哪怕一座亭,一个赛台,一口井,或那棵桂花树……

  从这棵树走到那棵树,用双脚丈量百米操场跑道,痴痴地苦笑自己的足下,或许正踏在当年的脚印上……发现周围静静的,她们停止聊天,默默注视着我,才意识到这儿是她们的家园,哪里是我寻找足迹丶挖掘记忆的地方?拆了,拆了,母校拆了,母校真的拆了……同是校友的爱人极想到这个小区购房,被我一口拒绝了——我要在心中留块完整的校园啊!有的校友说,应该学习浙医大发动校友捐赠,在老校园也立一个“校址铭” ,让老江中的印记永远留在那块土地上!

  江山三中依然在虎山南麓,这里曾是电子工业部36所子弟学校的校园。这些年得到大大拓展,现在学校更加开阔大气,新颖别致。没错,这里是你曾经的母校!但让三中老校友们感到有些陌生不适的,就是现在学校的名字叫滨江中学了。“还有这种操作”?为什么要改名?我的江山三中,怎么感觉自己到了一个假母校呢!

  其实,校友们内心还是感觉幸运的,毕竟母校不但完好无损,而且真的变大变美了。看着这样高大上的母校,谁不说惊不惊喜,意不意外呢!

  六中和七中前有所述。这里再说说四中和八中。江山四中原是创办于1958年的清湖中学,位于清湖航山脚下,须水之畔,是一所环境优雅、底蕴深厚的学校,也是人才辈出、让学子无限留恋的母亲般的学校。2003年8月,三中和四中合并成滨江中学,学校作为清湖教学点过渡直至完全荒废闲置。

  对此,老校长姚成喜先生等清中前辈先贤不禁感慨万千,大家说起当年的清湖中学,都无语凝噎,谈话成了“尬聊”。于是,他们潜心编纂了一本《清湖中学历史回顾》。一弦一柱,思忆华年;一文一图,无限惘然。这是对清中的深切怀念,这是对四中的挽歌绝唱。

  江山八中前身为建于1958年的坛石中学,上世纪八十年代前后,也是与清湖中学等齐名的知名高级中学。这所学校命运多舛,但目前结局尚可。它在坛石坝头成长壮大了近半个世纪,1988年改名江山第八中学。2006年南雁北飞,学校落户上余乌房山江山中专校园,成为中专集团的一个组成部分。

  七年之痒后,北雁又南飞,坛中与清中,有了个有缘的相遇;八中与四中,来了场美丽的邂逅。2013年8月,八中迁址原四中校园,名为江山市清湖高级中学。至此老坛中找到归宿,老清中满血复活。真好啊,一所生机勃勃的高中学校横空出世,两所江山老牌学校的万千学子情有所依。

  “江城北路就快尽头,坐在供电局的门口,对面一所高中学校,那里有我无限乡愁”。这是育才中学版的《成都》歌词。就像歌中所唱的,江城北路7号,现在的中山小学校园,正是当年育才中学的地址。这是一所由市政协牵头创办的民办高中,创办于1988年3月,当年解决了许多江山特别是城区中考分中下的学子普高入学问题。学校的创办曾引发多方关注,时任省政协主席商景才题写了校名。当时侨居美国纽约的原国民党江山籍将军毛森听说后,联系致函姜炎龙校长,为育才中学建设捐赠500美元。

  我们揣测个中原因,一是他记挂家乡江山,乡愁缕缕不绝;二是他与姜校长父亲姜超岳先生,既是同乡同僚,也是兄长至交。当年我们都觉得他作为一个名人,捐得实在太少了点,后来了解到这是从子女给他的生活费中挤出来的。其实算算也不少了,当年这些资金江山可购买房屋约50平米,按现在房价价值50万元。而且这事还成为毛森将军1992年回到家乡的诱因,也算是一段有些沉重的佳话。半年后,毛森去世,弥留期间,曾嘱咐儿女要为家乡捐赠一万美元用于教育。

  

  育才中学学校办了约15年,至2002年8月,学校并入滨江中学,两千多育中毕业的学子永远告别了自己的母校。回来的校友说,看着母校成了他人的学校,真的是“蓝瘦香菇”,看到中山小学的小孩蹦蹦跳跳,内心又分外开心!

  这是属于城北的青春故事。在城南小学北校区,也有一曲属于城南的校园牧歌。没错,这有些老旧的苏式建筑,源于60年代初的江山师范学校,1984年,这里诞生了一所职业高中,名为江山市职业技术学校,招生对象是居民户口的初中生,就业去向是厂矿企事业单位。这在当时是一所周边稀有、针对性强、吸引力大的职高。果然,以首届财会班为例,当时不是单位选人,而是人选单位,一些毕业生还看不上机关部门的,而选择了福利好、牌头硬的重点国营厂矿。时至今日,三十多年过去了,江山的许多机关企事业单位的财务内当家还有这班人的身影。

  

  当然,更多的毕业生进入了公司企业,是江山兴工强市的排头兵,许多人成长为企业骨干,部份人一个华丽转身,一跃成为企业老总,如89届电工电器专业毕业生姜忆辉,现已是江山市拔尖人才,在2000年创办江山申达电气集团公司,迄今已是一个现代化的大型电力变压器制造基地,产品及服务覆盖超过60个国家地区。

  

  有些遗憾的是,学校没能跨越新世纪,1999年,校园成为新生的江山实验中学的摇篮,而后相继成为城关中学、城南小学的地盘。城镇职校的学子只能站在陌生的校门口,张望寻找那些年遗落在这片土地上的青葱岁月。

  还记得吗,在虎山之麓,须水之滨,九十年代以来,有一所生气勃勃、虎虎生风的学校,叫江山市文武学校。学校创办于1993年8月,是浙西地区创办最早、规模最大、知名度最高的一所文武职业技术学校。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程思远为学校题写了校名和校训。校训是“修德、精艺、严谨、进取”八个字。

  

  学校以培养"德才兼备、文武双全"优秀人才为目标,大江南北前后有数千名学子慕名蜂拥而来求学,鼎盛时有高中18个班级,小学6个班级,初中6个班级。2004年,学校派队作为浙江代表团参加了在河南郑州举行的首届世界传统武术节,学生余金潇获得一项冠军;同年,学校代表队获得2004全国武术散打擂台邀请对抗赛,获得团体总分第一名。96届毕业生张灵飞,2000年被评为"全国优秀保安员",受到尉健行、罗干等中央领导的接见。学校曾被中国民办教育协会评为“全国先进民办学校”。

  

  2008年8月,跨越了十五年时光,培养了四千名学子,江山市文武学校在这样一个夏天悄然沉寂……然后迅即又热闹起来,不过,这是隆隆的机器声取代了朗朗的读书声。

  前几天江山下大雪,有一位学子回来了,却怎么也找不到他的武校了,不禁感慨含泪: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兮,雨雪霏霏。对母校,我心中有着太多的回忆、太多的不舍,在这里我们笑过、哭过、失落过,辉煌过。离别二十年,蓦然回首才猛然发现,有些东西已经深埋在这一片记忆的沃土,永远都带不走了……

  母校是心中永远的家园,我的母校被时代的滚滚浪潮吞没了,再也寻不到往日的踪迹,我怎么把母校弄丢了呢!母校是情感放置的驿站,为了那说不完的故事,为了对母校的无尽怀念,母校虽早已不存在,但母校情结永远在我们的心间,就像一个人的老家一样,亲人也许不在了,但老家永远是怀念的地方!

  

  许多学子在母校就读的时候,有意无意会在母校的某地某处留下一点记印。这些都是一种饱含留恋的怀旧情结,他们期待毕业多年后的一天,自己返回到母校的时候,能够看到往昔的熟悉痕迹,激活自己的遥远记忆,因为,这是母校给我们留下的最真实的青春模样!可以这样说:一个人对母校的怀有深厚的情感,这种情感是值得尊重的!

  从个人微观的角度看,也许母校的消逝是一个痛点,一种情结。但从大局看,也许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尽管学校的撤与并有值得总结丶值得借鉴的地方。细细观察,沧海桑田,千百年来,有什么不是在变化呢,关键是学校是不是变好了,教育是不是变强了!

  

  金同学走访了老六中后也说,无论母校在与不在,情怀就在那里,不离不弃。相对母校消逝的人来说,现在还有母校的人是幸运幸福的,母校是一生的心灵港湾,母校消失的,把母校留在记忆的深处,留在心中最柔软的地方;母校还在的,好好珍惜母校,爱护母校,回报母校,好好为她打call,为她加油!

  (图片由《江山教育志》编辑室收集提供)

作者:通讯员 芭蕉绿了   编辑: 梅玲玲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视频 更多
24小时新闻排行榜 更多
图说衢州 更多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