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两山”转化改革。加快构建以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为核心的“两山”转化评估体系,制定县域GEP核算地方标准,依托省域空间数字化治理平台构建全省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一张图”系统,在大花园核心区、大花园示范县试行GEP核算监测,开展“两山银行”试点。以安吉县域践行“两山”理念综合改革创新试验区、淳安特别生态功能区和丽水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为先行,构建生态资源变资产资本的平台、体系和机制。
推进安吉县域践行“两山”理念综合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落实试验区总体方案,确保省控及以上断面I-II类水质占比100%,城乡居民收入比为1.69:1,GEP转化率达30%。加快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强县扩权、美丽标准体系等重点改革,确保形成阶段性成果。
推进丽水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聚焦试点方案,推动GEP和GDP双增长,GEP转化率达40%,确保圆满完成国家试点各项任务。参照美国湿地银行、德国生态账户、福建南平生态银行等国内外实践,建立健全生态产品的核算体系、信用体系、转化平台、市场交易机制并取得实质性突破,举办国际研讨活动。
健全大花园核心区推进机制。聚焦目标任务,建立核心区规划实施年度评估机制。印发并落实衢丽花园城市群实施方案。每市确保年内新增示范县创建单位4个、达到验收标准示范县1-2个;力争出境断面水质基本达到或优于Ⅱ类,PM2.5平均浓度全域稳定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及以上,旅游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林木蓄积量、主要食用农产品“三品一标”比率等多项指标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推进大花园示范县创建。年初组织第一批20个大花园示范县建设单位、培育单位评估,适时开展新一批10个大花园示范县遴选。年内达到验收标准示范县4-5个。开展最佳实践案例评选,形成一批可复制的经验和做法,通过召开现场推进会等途径予以推广。
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省。创成6-7家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保持全域旅游发展位列第一梯队。评定公布10家左右浙江省全域旅游示范县(市、区),有序推动景区门票降价。
推动实施长三角污染联防联治机制。深入实施湖州南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与可持续发展试点。研究建立长江流域及海湾河口污染联防联治机制,推进长江口-杭州湾协同治理。开展全域“无废城市”创建。
推进“四条诗路”建设。抓好浙江省诗路文化带发展规划实施,重点推进浙东唐诗之路建设,实施大运河遗产综合保护整治工程。
加快千万级核心景区建设。串珠成链打造100条精品旅游线路。谋划和推进浙西南生态旅游带、佛道名山旅游带、浙中影视文化旅游带、浙北精品旅游带、海湾海岛旅游带、红色旅游文化带等黄金旅游带建设。
打造十大海岛公园。全面启动嵊泗、岱山等十大海岛公园创建,指导各市县高标准编制海岛公园建设发展规划,因地制宜制定用地、用海等政策。召开十大海岛公园建设推进会,发挥财政资金引领作用,重点推进标志性工程及重大项目建设。全年完成实际投资300亿元,旅游总收入500亿元,建设3A级景区村庄30个以上。
打造十大名山公园。全面开展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完成钱江源国家公园试点建设工作,持续推进丽水国家公园创建。落实十大名山公园提升行动计划(2020-2022年),实施41个重点项目建设,确保完成年度投资计划。
推动浙皖闽赣生态旅游协作区建设。着力打造杭黄世界级自然生态和文化旅游廊道,建成以名城、名江、名湖、名山、名园、名镇、名村为特色的国际黄金旅游线。
推进万里骑行绿道工程。落实全省大花园骑行绿道网建设工作方案,全年新建绿道1000公里。
实施万里美丽经济交通走廊工程。形成全省美丽经济交通走廊创建经验,全年完成美丽经济交通走廊6000公里。
深化5A级景区创建。大力实施“文化润景、四化五名、满意100景工程,确保5A级景区创成1家、力争2家,力争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2家、4A级景区10家。
推进百河综治工程和美丽河湖建设。实施“百江千河万溪”水美工程,深化河湖长制,新增100条(个)美丽河湖。完成中小河流综合治理500公里、年度投资30亿元。
推进珍贵彩色森林工程。启动新增百万亩国土绿化行动,全年新建珍贵彩色森林100万亩以上,推进珍贵树种和大径材培育示范基地建设,新建和补植培育珍贵树种和大径材培育示范基地20万亩以上,完成新植珍贵树1750万株。
推进生态海岸带建设。印发实施浙江省生态海岸带工程建设方案,同步编制实施环杭州湾地区生态海岸带建设方案,以创建制模式推进示范段建设。
推进11个市级重点平台建设。健全规划计划体系、工作体系、考核机制,健全平台项目库,谋划招引和实施一批支撑项目,完成年度投资建设任务。
加快实施重大项目建设。积极推进以太湖龙之梦乐园、天然气“县县通”等项目为龙头的183个重大项目建设,完成年度投资计划1995亿元、占总投资比的16%。完善重大项目推进工作季报制度,滚动调整省市两级重大项目库。
深入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加快资源循环利用示范城市(基地)建设,新增省级资源循环利用城市(基地)10个。加快实施国家和省级资源循环利用示范城市(基地)试点项目198个,计划年度投资200亿元。深入实施园区循环化改造,实施省级工业园区实现循环化改造全覆盖,同时选择一批基础好、潜力大的园区实施新一轮的绿色循环升级,完成年度投资100亿元。实施新一轮循环经济“991”行动计划。推进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全省三分之二以上县(市、区)完成达标任务。
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深入实施“千万工程”,全年创建新时代美丽乡村5000个,其中精品村1500个,继续培育在建美丽乡村风景线100条,创建美丽庭院30万户。启动实施乡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程500个,推动乡村有机更新。创建2000个左右A级景区村。
推进美丽城市、美丽城镇建设。全年新增绿地1000公顷以上,新建50个省级园林式居住区(单位)、50个优质综合公园、50条绿化美化示范路和50条街容示范街。打造100个左右美丽城镇省级样板。
推进美丽园区建设。落实美丽园区建设方案,加大园区有机更新推进力度,创建美丽园区50个。
完善绿色发展财政奖补机制。深化森林质量财政奖惩制度,开展湿地生态补偿试点,试行与生态产品质量和价值相挂钩的财政奖补机制。
健全诗路文化带建设政策体系。制定省级资金管理办法,通过以奖代补方式,统筹支持“十地百珠”、千万人次以上大景区、诗路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修缮、诗路森林古道和城乡绿道(水道)建设、诗路重大文化研究和宣传工作。
加强大花园建设金融服务和保障。加快推进湖州、衢州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深化丽水农村金融改革。推动银行、证券、基金金融等机构与市县合作设立专项基金,争取国家政策性银行贷款等支持大花园建设。谋划研究省级产业基金支持大花园建设方案。
编制全省绿色发展规划。构建绿色政策、绿色产业、绿色技术、绿色消费、绿色金融、绿色标准等六大体系,谋划实施循环经济“991”、园区绿色循环升级、绿色能源发展、绿色生活创建、资源循环利用等专项行动计划。
做实打响“百县千碗”,不断丰富旅游美食产品。建设3-5个“诗画浙江•百县千碗”美食特色小镇、15个左右文旅美食园或美食商业街,推动“互联网+美食”发展,推广“百县千碗”品牌。
开展全域“长寿之乡”宣传推广活动。按照健康中国、健康浙江理念,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和民间组织的积极性主动性,以丽水为重点,进一步营造氛围、丰富内容。
有序开展系列重大活动。举办“两山”理念15周年理论研讨会,组织旅游节、丰收节、马拉松赛、自行车赛、绿道古道体验、书画展等45项旅游文化体育活动。
推进绿色生活创建。编制省级绿色生活创建行动实施方案,组织开展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出行、绿色商场、绿色建筑等专项创建行动。
加大宣传推广力度。通过高铁传媒、网络媒体开展“诗画浙江 美丽大花园”国内系列推广活动,提高在长三角乃至全国的影响力。在自然教育、红色旅游、循环经济、绿色低碳等方面打造一批宣传教育基地,提高人民群众的参与度和幸福感。
2020年全省大花园建设重点平台都有哪些重点工作?带你一睹为快~
(原标题《衢丽花园城市群、鹿鸣山文化院街……2020年浙江大花园这样建》。编辑赵璐洁)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