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万个教育类APP被下架!浙江开始全面排查有害APP

2019-01-20 04:55:02  来源: 浙江在线衢州频道  

  前不久,教育部印发的《教育部办公厅关于严禁有害APP进入中小学校园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中的一条规定,引发网友关注。《通知》要求,禁止有害APP进入中小学校园。如果校园内再出现含有色情暴力、网络游戏、商业广告及违背教育教学规律等内容的APP,家长可以立即举报。

  1月17日,浙江省教育厅再出重拳,发布《浙江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严禁有害APP 进入中小学校园的通知》(下简称“通知”),要求全面组织排查和清理进入校园的有害APP,严格审查进入校园的学习类APP,并切实加强学习类APP日常监管,探索学习类APP管理使用的长效机制。

  1、全面组织排查和清理进入校园的有害APP

  (一)有害APP的范围界定。本通知所称的学习类APP包括主要面向中小学生群体的移动应用程序、微信小程序、微信公众号等。进入中小学校园的有害APP主要包括以下范围:1.包含色情暴力、网络游戏、商业广告等内容及链接的APP;2.利用抄作业、搞题海、公布成绩排名等应试教育手段增加学生课业负担的APP;3.以免费为幌子私自收集学校及学生信息的APP;4.将游戏、收费通道转移到微信平台,诱导学生在微信平台中游戏和消费的APP;5.其他进入中小学校园的有害APP。

  (二)全面排查登记。各市、县(市、区)教育局和中小学校要立即组织力量在前期排查基础上对已经进入校园各个层级的所有学习类APP进行全面排查登记(详见附件)。学校及学校内部分年级、部分班级在使用的学习类APP都要纳入排查范围。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要列入重点排查范围。排查情况要逐级上报,没有排查到有害APP的要实行零报告。

  (三)立即清理有害APP。排查中凡发现存在有害APP进入中小学校园的,要立即责成相关学校及年级、班级停止使用,退订相关业务,卸载APP,取消关注有害微信公众号,坚决杜绝有害APP侵蚀校园。对于涉嫌违法违规的APP、微信公众号等,教育部门和学校要立即报告当地网信和公安部门查处。

  二、严格审查进入校园的学习类APP

  (一)建立审查备案制度。各市、县(市、区)教育局要建立健全区域内学习类APP进校园审查备案制度,按照“凡进必审”“谁选用谁审查”“谁选用谁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建立“一审双负责”责任制。学校直接选用或校内部分年级、班级选用的学习类APP,由学校负责把好选用关,严格审查其内容及链接、应用功能等,并报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备案。由教育技术、教科研单位等推荐选用、在当地区域内学校推广使用的学习类APP,由推荐单位负责严格审查,并报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备案。

  (二)加强统一管理。教育部门和学校组织使用的学习类APP要统一管理。严格遵循“立德树人、素质教育”“有效服务教育教学、不增加学生课业负担”的原则,严格控制进校园的学习类APP数量,切实保障进入校园的学习类APP安全健康、科学适宜。要切实保障学生信息和数据安全,防止泄露学生隐私。

  三、切实加强学习类APP日常监管

  (一)建立健全日常监管制度。各市、县(市、区)教育局要建立健全日常监管制度,明确监管责任、监管处(科)室和监管细则。各中小学校都要明确校内日常监管的责任处室,实行一个口子受理、报备和监管。

  (二)明确APP使用负面清单。凡未在教育行政部门备案的学习类APP,一律禁止在校园内使用;虽经备案,但事后发现与备案情况不符或出现有害信息的,一律禁止在校园内继续使用;进入校园的学习类APP一律禁止向学生收费或由学生支付相关费用;中小学校及教师一律禁止利用APP发布学生成绩、排名等信息。

  (三)对违规行为严肃问责。对违规使用、疏于管理并造成不良影响的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教师要严肃问责。对无视规定要求、擅自给学生推荐使用学习类APP的学校及教师,一经查实,教育行政部门要予以严肃的纪律处分。

  四、探索学习类APP管理使用的长效机制

  (一)加强部门携手,完善联动共管机制。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会同网信、公安等部门加强研究,进一步完善学习类APP内容要求、审查标准和监管办法等,坚决抵制各类APP、微信公众号、新媒体广告等假借“互联网+教育”的名义进校园,确保学校一方净土。

  (二)加强内部协同,建立快速处置机制。要建立由教育行政部门分管领导牵头负责、业务处(科)室统筹协调、教育技术和教科研单位等分工负责的协同管理处置机制。要提高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一旦发现存在有害APP进入校园的,要第一时间报告上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及时总结推广成功经验,逐步建立学习类APP使用管理的长效机制,推进“互联网+教育”,发挥好现代信息技术促进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有益作用。

  (三)加大宣传引导,形成社会监督机制。要不断增强校长、教师的法治意识,采用多种方式提醒家长慎重安装使用面向中小学生的学习类APP,增强防范意识。要加大对学习类APP进校园专项整治工作的宣传力度,丰富宣传渠道和形式,及时报道工作进展情况,宣传正面典型,曝光反面典型。要强化社会监督,各地教育部门要畅通举报渠道,公布举报方式,广泛发动网民共同参与对进入校园的学习类APP的监督,形成良好氛围。省教育厅公布有害APP进校园举报方式,举报电子邮箱为:wangxd@zjedu.gov.cn。

  (四)加强落实检查,优化校园育人环境。各地教育部门要全面掌握区域内中小学校有害APP清理和学习类APP进校园使用情况。省教育厅适时对各地排查和清理情况进行调研和抽查,对排查和清理工作落实不力的予以通报批评。

  文件规定,各区市教育局应在2019年1月30日前完成排查情况汇总。

  其实,早在《通知》之前,有害APP乱象就屡次被媒体报道。央视新闻通过数据统计梳理发现,去年10月20日到今年1月,仅在苹果应用商店中就有超过15000个教育类App被进行了下架操作,其中11月11日当天的下架数达到1004个。

  15000多个教育类App被下架

  2018年10月20日,央视新闻频道报道中披露了名为“互动作业”的教育类APP,包含大量网络游戏版块。同时该平台还通过“微信公众号”进行用户转移,并公然开设网络游戏版面,吸引中小学生进入。

  央视新闻记者调查后发现,超过100款的网络游戏被“互动作业”App的微信公众号进行推广,未成年人可以通过非实名的方式进行登录,而一些网游还包含大量性暗示、性诱惑、网络交友信息内容。

  | 互动作业官网截图,公告APP已下架 图片来源:央视经济信息联播微信公众号

  节目播出后,全国扫黄打非办公室对20余个学习类APP进行了动态监测,在搜集取证后责令“互动作业”APP停止运营并给予罚款5万元,责令“纳米盒”APP关闭问题版块并给予罚款8万元;与此同时,国家网信办也会同有关部门集中开展APP乱象专项整治行动,对部分学习类APP向第三方泄露学生及家庭隐私信息,或向学生提供性暗示、性诱惑等内容,危害青少年健康成长,依法从严查处。

  调查中,广东、江苏、北京等地的家长均反映,在学校老师推荐使用的一些学习App中,存在消费链接,并对学生的作业成绩进行排名并公告。

  戳下方视频,可查看详细报道 ↓↓

  然而,在后续调查显示,学习类APP中的涉黄内容、网络游戏等被人悄悄转移阵地到微信公众号、小程序中,有的甚至蹭上媒体曝光热点,“挂羊头卖狗肉”,继续对未成年人传播涉黄信息和网络游戏。

  公众号蹭媒体曝光热点,传播涉黄内容

  2018年10月20日,央视记者发现了一款名为“小互四舅”的微信公众号悄悄上线,其Logo和“互动作业App”的微信公众号“同学们的家长四舅”一模一样,在其简介中还注明为“互动作业答案查询器,500万同学选择使用的互动学习工具”。

  当记者点击这个公众号的“更多资料”后发现,帐号主体为“个人”。

  记者发现,在这个微信公众号中除了具有查询答案的版块以外,“小说游戏”版块被设置在了版面的中间位置,点击进入后又被细分为“互动小说”和“互动游戏”子版块,在“互动小说”中一篇名为《美女房客的诱惑,我怎能抵挡》的文章被设置为“推荐阅读”,记者发现该篇文章中包含大量色情信息,文章还通过“阅读全文”的链接诱使用户点击跳转。而在该版块中包括的其它6篇文章中,记者也都发现了色情文字信息。

  在“小互四舅”公众号中的“互动游戏”子版块,记者点击便跳转到一个名为“互动游戏大全中心”的小程序,里面包括了100多款网络游戏,记者无需实名注册便可以进入。而当记者查询这个“互动游戏大全中心”的小程序资料后发现,该帐号主体为“深圳市南山区某化妆品商行”。

  乱象蔓延,微信应履行审核责任

  除了“傍热点”,蹭媒体曝光的热度,山寨公众号也盯上了学习类软件,利用学习的幌子从中谋取利益。

  1月2日,央视新闻记者在微信公众号中搜索“互动作业”,排在搜索第一位的是一个名为“互动作业小互”的公众号,其LOGO和被查处的“互动作业”App十分相似,在其右侧标注了黄颜色的对号图标,表示该款公众号经过了微信的认证手续。而互动作业小互”的帐号主体为“济南中盈房地产营销策划有限公司”,经营范围为“房产营销策划,房产中介服务,国内广告业务。”

  令人担忧的是,这样的“挂羊头卖狗肉”的公司还有许多。央视新闻调查结果显示,一些代办公司就打出广告,代办微信公众号和小程序的开通、认证业务,并声称只要花钱就可以摆平微信平台的审核。与此同时,个人注册的公众号中,山寨学习类软件的情况更加泛滥。

  截至节目播出前,央视新闻记者在微信公众号中搜索关于“互动作业”、“作业”、“学习”等关键字,就搜索到超过50个的山寨公众号,其中有两个公众号包含性暗示、性诱惑的文章,有30多个公众号有网络小游戏的广告。

  有教育学者就指出,微信公众号中出现的“傍热点”、山寨学习类软件公众号等乱象,会造成经营主体逃离监管,对在线教育生态造成严重破坏。

  央视新闻指出,据公开资料显示,微信平台的日登录量超过了10亿人次,规模庞大,用户众多,而面对平台中存在的侵害青少年权益、侵犯知识产权、非法经营等乱象,微信理应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防止乱象蔓延。而公众号和小程序作为微信平台新的业务,坐拥亿万级用户,更应该严格落实内容审核、资质验证的责任,要把诚信经营作为企业发展的底线。

  浙小编也相信,无视法律法规的约束、野蛮生长的有害APP、小程序乱象,终究会得到法律的制裁。欢迎爸妈们积极举报,群策群力,还青少年一片线上学习环境的净土。

  整合自升学宝、浙江省教育厅、央视新闻

作者:编辑 吴炜   编辑: 叶晓倩
分享到:
最新视频 更多
24小时新闻排行榜 更多
图说衢州 更多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