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老祖宗的取暖宝贝你还认得吗?

2017-01-13 14:50:45  来源: 浙江在线衢州频道   见习记者 周洋 汪碧莹 通讯员 傅彩燕

  浙江在线1月13日讯(浙江在线见习记者 周洋 汪碧莹 通讯员 傅彩燕) 冷空气来了,气温嗖嗖嗖地降了。浙小粉们有没有把热空调、电热毯、暖风机、小太阳都用起来呢?

  如果没有电那该肿么办?想想祖宗们用的取暖设备可都是不插电的,白天有火熜陪着,晚上有汤婆子捂着……

  柴子峰摄

  火熜

  许东升摄

  火熜也有火囱、火冲等写法,在别处又叫火笼、火篮、烘篮,结构大同小异,外部用竹篾编织成花篮状笼框,内部为陶泥烧制的盆状容器,使用时在容器里添加炭火。再配上弯弯的柄,有的还有铁丝编织的盖子。

  许东升摄

  别小看这个乡土味浓厚的家伙,它的历史追溯到千年以前,许多诗歌里都记载了它,如梁朝萧正德《咏竹火笼》、沈约的《咏竹火笼》,其中,北朝时期谢緿的《咏竹火笼诗》最为有名。诗里写道:“庭雪乱如花,井冰粲成玉。因炎入貂袖,怀温奉芳褥。体密用宜通,文邪性非曲。本自江南墟,便娟修且绿。暂承君玉指,请谢阳春旭。”从中能够看出,一千多年前火熜的结构、用法和今天相差无异。

  如今城市里火熜的踪影比较少见,但在相对偏远的乡村,特别是老年群体中,火熜依旧流行着,有的甚至人手一只。是啊,出门可以烘手,坐着可以暖脚,提着也方便,对于老人来说由为实在,因此老屋下提着火熜的老人也是一副乡愁味浓重的画面。

  当然,关于火熜许多人都有独家记忆。

  老白摄

  学无止境:小的时候外婆常在火熜上给我烤番薯、烤年糕吃,吃着好香好香,吃后嘴角被炭抹的黑呼呼的。

  小Y:放学回家后天黑了,我就用奶奶的火熜把碗里的饭菜暖一暖再吃。

  ROY:一两岁的时候老爱尿床,奶奶就用火熜给我烘尿片、烘裤子。长大点了,下雨淋湿了鞋袜,奶奶又用火熜给我烘鞋袜。一想到就暖。

  徐晓华摄

  火熜也有创新的用途。衢州倾城园艺的徐晓华就用家里的火熜改装成了一个多肉花篮,赞赞的。

  铜火熜

  铜火熜是火熜的升级版,体积小了,导热也快了。它通体是铜制的,盖子上有透气的眼。打开盖子,放几块通红的木炭就可以使用了。有的地方将铜火熜分为烘手的手炉和暖脚的脚炉,而统称它们为暖炉。

  名著《红楼梦》就有一段描写:“那凤姐儿家常带着紫貂昭君套,围着攒珠勒子……手内拿着小铜火柱儿拨手炉内的灰……”

  冰心在《我的童年》里写:“年轻的母亲穿着沿着阔边的衣裤,坐在一张有床架和帐楣的床边上,脚下还摆着一个脚炉。”

  相对于暖手宝、热水袋,铜火熜要笨拙的多,但它更多的是作为一种习俗用品在衢州保存了下来。因为铜火熜有传递香火的象征,也有红红火火的寓意,因此通常会作为女儿的嫁妆送到男方家中。

  因此,铜火熜做工也越来越精美,有的刻上梅兰竹菊、龙凤呈祥、鸳鸯等图案,有的写上“百年好合、永结同心”“双喜”等字样。

  汤婆子

  汤婆子是极有江南特色的取暖物品,又有锡夫人、汤媪、脚婆、汤壶、汤捂子等名字。材质为铜或锡,呈扁圆型。上方有个小口子,热水就从这个口子灌进去。口边还有个凸字型的小柄。

  周洋摄

  用法类似今天的热水袋。因此,日本等地依旧把热水袋称作“汤婆子”。“汤”就是“热水”的意思,而“婆子”则是“伴睡”的一种戏称。与之相对的是夏日用的竹夫人。相传佛印就告诉苏东坡自己有两个“夫人”,一个是汤婆子,一个是竹夫人。

  《清稗类钞》记载从宋代起,汤婆子就走进了江南人的生活。黄庭坚就为汤婆子写道“千金买脚婆,夜夜睡到明”;明代的瞿佑赋诗《汤婆》:“布衾纸帐风雪夜,始信温柔别有乡。”明代苏州状元吴宽还写过一篇《汤媪传》:“……独喜孤寒士,有召即往。藜床纸帐,相与抵足寝,和气蔼然可掬。”冯梦龙的《山歌》里就记载了汤婆子与竹夫人吵架的段子。“……家主公喝子竹夫人起来,你下遭再弗许你个样劈竹性,汤婆子,你弗许你热绰绰乱搂要温存。”拟人化的语言,将汤婆子与竹夫人的争风吃醋写得惟妙惟肖。《红楼梦》还就汤婆子出了一个谜语:“有眼无珠腹内空,荷花出水喜相逢。梧桐叶落分离别,恩爱夫妻不到冬。”

  许多跟着祖辈长大的70后、80后对汤婆子也有着深刻的印象。睡觉时为了怕烫,还要套上布;捂脚捂了一夜,第二天起床刚好能用里面的温水洗脸。而且在许多人家中,汤婆子也是一样嫁妆。有的地方还有专门修汤婆子的店铺。

  虽说随着暖宝宝、电热毯的普及,汤婆子也渐渐淡出了城市人的生活。不过它还是凭借环保、安全等特性拥有着一批忠诚的粉丝。

  除了上述三样,衢州还有火盆、火堆、火桶等取暖方式。

  牟丽摄

作者:见习记者 周洋 汪碧莹 通讯员 傅彩燕   编辑:巫小凤
分享到:
最新视频 更多
24小时新闻排行榜 更多
图说衢州 更多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顾问:浙江诚源律师事务所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企业资讯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