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篇
都江堰的“新土改”实验
通过土地确权,农民的自主意识得到了提高,农民自由处置的权利得到体现。随之而来的是农民的收入渠道拓宽了,也更有了保障,农村迸发出新的活力。位于成都都江堰市柳街镇的鹤鸣村,就是这样一个村庄。
文、摄/本刊记者甄爱军(发自四川都江堰)
都江堰市柳街镇的鹤鸣村,因为第一个完成土地确权而让外界所熟知。
这一举措,为未来即将出现的农村土地大规模流转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它对中国农村土地的使用,以及未来作为生产要素的自由支配和流动,都有着深刻的影响。
距离鹤鸣村完成土地确权已经数年,这座村庄如今变成一种什么模样,而围绕土地确权发生之后又产生了哪些新的变化……带着诸多疑问,本刊记者专程奔赴都江堰市,一探究竟。
一个村庄的改变
鹤鸣村原本是都江堰市最不起眼的一个村庄,正是因为这里率先试点土地确权,为土地流转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如今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一个人均收入不到2000元的自然村,发展成为集特色观光农业、旅游休闲等多种产业于一体的现代化新农村,人均年收入接近万元。
当地人告诉记者,鹤鸣村距离都江堰市有20多公里路。一路驱车过去,路上花了差不多半个小时。在鹤鸣村的入口,“鹤鸣村——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第一村”的红字招牌,高高竖立在繁忙的成青快速旅游通道旁。进入村庄,洋气的小楼房错落有致地分布在绿树掩映之间,会让人产生错觉,以为来到了一个别墅小区。
“鹤鸣村是中国第一个完成土地确权的村庄。”都江堰市委统筹城乡工作局副局长于江洪介绍说。农民手里都有了“红本本”,即《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解决了支配权的归属问题。农民的自主意识提高了,因此鹤鸣村相比周边其他自然村来说,规模最大。据了解,目前鹤鸣村2700亩土地中,共有1000多亩土地已被村民自由流转,引进“珍稀水果及农业旅游度假产业园”、“非洲菊种植基地”、“蔬菜种植基地”、“鹤鸣山庄”乡村旅游等项目,最大的一个项目投资额超过亿元。“目前流转土地的租金以粮食来计算,每亩地至少850斤大米,然后按照当年大米的市场价来支付租金。”村支书刘文祥介绍说。
鹤鸣村土地确权给农民带来的好处是实实在在的。通过土地流转,不种地也能获得收益,而自己则能抽身外出打工。六组村民罗安容家有3亩6分地,但她只保留了一小半,自己种些粮食和苗木,另外两亩地已经流转给了一家苗圃基地,每年可以收到近4000元的租金。罗易容的丈夫则已完全不必为种地而操心了,他带着自己的装修队在附近搞装修,每年有6万多元纯收入。刘文祥说,类似于罗安容家庭在鹤鸣村还有很多,目前鹤鸣村有80%以上的农民外地或者本村就业,人均收入达到万元左右。
土地确权也使得投资商更愿意来这里投资。刘文祥介绍说,确权之后,使用权可以“长久”不变。而没有确权之前,产权不清晰容易发生纠纷,并导致发生损害投资方利益的案例。而确权之后,土地归属明确了,投资方的担心也就消失了。台湾珍稀水果种植园的技术负责人许猛义告诉记者,他们来鹤鸣村投资,也正是看中确权之后所带来的种种便利。
鹤鸣村还在积极探索土地确权带来的其他好处。刘文祥介绍说,目前村里建了一座乡村酒店,村民以土地入股,不日这座乡村酒店便可投入运营。如果效益好,可能还会扩建。此外,他透露还有投资商准备来鹤鸣村发展乡村养老产业,这能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带来更加明显的好处。
流转激活农村活力
土地确权之后,农民的收入渠道拓宽了,农村的活力更强了。
目前鹤鸣村土地确权经验已经推广到了全都江堰市。记者从都江堰市农村发展局了解到的数据显示,都江堰市土地确权组数为2068个,已全部完成确权工作。
完成土地确权,为农村土地流转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整个都江堰市农用地面积约142万亩,截至目前,累计土地流转面积为34.18万亩,流转形式主要为租赁,占总体的96.55%。流转用途涉及种植业(包括种植猕猴桃、蔬菜、茶叶、药材等)、养殖业和观光农业、家庭农场等,一、三产业都得到了发展。于江洪表示,土地流转使得农民的收入结构出现变化,由以前靠卖粮、卖菜和外出打工,转变为“流转租金+(就地或外出)务工收入+乡村旅游+自留地种植收入”的多元化收入模式。
此外,都江堰市还出现了其他流转模式,如入股。如当地一家茶叶种植龙头企业贡品堂茶叶公司,在峨乡红火、东林、鹿池、石碑等村流转了2000余亩土地,与农户协商采用了土地股份制模式,即农民出土地、劳力,公司提供种苗、技术,实行利益风险分担,农户和公司形成了利益共同体。据介绍,农户将手中的土地入股之后,每年可持续稳定地从公司领取每亩1500元左右的分红,相比自己种地户均增收2600元。同时,农户也可安心在外务工,减少了农忙时节往返开支。
投资者也因为土地的确权而获得了更好的发展条件。都江堰市农村发展局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主任魏刚介绍说,2011年9月,成都出台了《成都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登记暂行办法》和《成都市农村土地经营权证管理办法(试行)》,为符合条件的规模流转投资者颁发了土地经营权凭证,投资者可持该凭证和所在地设施、附属物进行融资,以解决农业投资资金困难问题。魏刚说:“该措施的出台,主要是考虑到农业投资周期较长,而且投资前期无法产生效益等因素,目前已有都江堰市本地的企业获得了贷款支持。”2012年成都市青牛县的一家农业发展公司,流转了2500亩地用来发展猕猴桃种植,去年就获得了500万元的贷款。另外一家企业就是前文中提到的贡品堂茶叶公司,也获得一定数额的贷款支持。
等待“破题”
都江堰市的土地流转试点并未停止,目前在探索更加市场化的形式。
魏刚介绍说,近期准备开展探索转让、赠与、继承等农场土地流转模式,尤其是转让模式。“这种模式的探索,就是要让农民手中的土地作为生产要素自由流动,使农场的土地资源真正转变为资本。”魏刚说。
之所以要开展这样的探索,主要是因为已经出现了这种诉求。记者了解到,目前都江堰市准备选择紫坪铺镇作试点,准备在土地作为生产要求自由流动方面进行突破,也就是允许转让。之所以选择在紫坪铺镇进行试点,因为这里是半山区,相对比较偏僻,即使产生矛盾,也容易解决。当然并非大面积展开,而是选择一到两户作为试点对象,来观察土地转让的可行性,以及有可能会出现的问题。
为了展开试点,有关部门已经制定了相关转让流程,比如需要提交申请,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农户必须具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农户和经营方都递交了申请,但上级部门给出的答复是“可以探索,但不能进入实际操作阶段”。“可能要等到政策进一步明确之后才会有结论。”魏刚如是说。
其实,都江堰市已经出现了土地私下转让的苗头。但政府部门担心土地贱卖后,一旦农民生活失去保障,会发生各种问题,并引发社会矛盾,因此并未给予官方的许可。
当然,都江堰市也在积极准备应对措施。2012年5月份前后,有关部门已经开始牵头制定了《都江堰市农场土地转让管理办法》,只等机会合适便会推出,草稿已经修改了十余次。这份草稿内容主要涉及到农场土地转让操作要点、流程等,以及规范转让交易方式;同时,考虑制订土地交易指导价格,要求转让价格不能低于指导价的95%。
“农场土地产权改革终究会走到这一步的。”魏刚说。
相关衔接:土地流转五大模式:
土地出租
这是一种最为常见的流转形式。其主要操作模式是农民将其承包的土地经营权出租给大户、业主或企业法人等承租方,出租的期限和租金支付方式由双方自行约定,承租方获得一定期限的土地经营权,出租方按年度以实物或货币的形式获得土地经营权租金。
土地入股
在坚持承包户自愿的基础上,将承包土地经营权作价入股,建立股份公司。农民凭借土地承包权可拥有公司股份,并可按股分红。当然,农民也可以参与经营。这种形式是最近才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流转模式,既能把农户的土地承包经营权长期确定下来,又能让农民参与其中,从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宅基地换住房
以重庆为例,去年被国家批准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后,创造了土地流转的九龙坡模式,即宅基地换住房、承包地换社保。也就是说,农民放弃农村宅基地,宅基地被置换为城市发展用地,农民在城里获得一套住房。农民放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享受城市社保,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体制。
组建合作社
山东省宁阳县探索“股份+合作”的土地流转分配方式。这种模式是,农户以土地经营权为股份共同组建合作社,按照民主原则对土地统一管理,不再由农民分散经营。合作社挂靠龙头企业进行生产经营。合作社实行按土地保底和按效益分红的方式。
土地互换
互换土地,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农户,为方便耕种和各自的需要,对各自土地的承包经营权进行的简单交换,让土地集中连片,以实现农村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