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减负怎把孩子减得越来越累!
9月,一个新的学年再度开始。就在开学前一周的8月21日,教育部发布了小学生“减负十条”,其中包括阳光入学、均衡编班、零起点教学、不留作业等等。但如此力度之大的减负举措,引来的却是大量批评意见。许多人提出,考试制度不改,学生减负难免落到一纸空文的尴尬境地。
而在此之前,不少家长已选择了“出逃”。刘爸爸的女儿在一所沪上著名小学读到2年级,成绩始终处于中游。今年,刘爸爸终于无法忍受,把女儿转学到了上海一所民办学校,并打算今后出国,不在国内参加高考。“班主任曾多次警告学生,成绩落入最后十名就不能参加春游。”刘爸爸觉得女儿在这样的环境中无法健康成长……
“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这是一个外国人对中国教育的基本评价。
2010年,当上海学生PISA全球排名第一的成绩公布后,美国“全国教育与经济研究中心”主席塔克(MareS.Tucker),出版了一本名为《超越上海》的书,希望美国的基础教育能借鉴上海模式,实现超越。但塔克不很明白的一点是,“即使在录取比例相当之高的上海,学生们的压力依然很大”。
剖析其背景,一个重要原因或许是,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导致高等学历含金量急剧下降。不仅仅要考大学,而要读好学校,考好大学——学生和家长们,又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另一方面,如今的许多家长,尤其自身具备高学历的知识分子父母,已经开始反思过度应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并试图以自己的方式教育下一代。“孩子高中三年,正是培养其思想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段,但事实上,现在除了考试,孩子不关心任何别的事情。”一位曾留学海外的父亲无奈地告诉记者。
家长之外,不少任教于中小学的老师们陷于彷徨。“补课机构堂而皇之,课堂教育却遮遮掩掩,真搞素质教育,学生又完全不感兴趣。”一位市实验性示范性中学的语文老师对记者如是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