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伊始,中小学生课业负担问题再次成为社会热点。8月31日,教育部公布《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征集到5956条意见,九成以上支持减负。减负十条主要内容包括:一到六年级不留书面式家庭作业,一、二、三年级不举行统一考试,考试取消百分制等。教育部官员表示,将率先实现小学生减负,进而实现中高考改革。这是一揽子工程,现在是第一步。
中小学生该减负,这已经不是一个问题。但减什么样的负,怎样减负,却是大大的问题。至于将中小学生减负,作为实现中高考改革的突破口和“一揽子工程”的第一步,更是搞错了方向。从根本上讲,中小学生减负应该是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是中小学本身不可能单独完成的任务。
的确,中小学生负担太重,与留家庭作业太多、太重视分数等有很大关系。但是,减负是不是就意味着“不留家庭作业”“不举行统一考试”?无论对什么样的教育模式来说,学习知识当然都是中小学生重要的任务,留一定的家庭作业以及举行某种形式的考试,都是巩固学习和检验学习效果的重要方式。中小学生负担重,显然并不在于这样的形式本身,不能因为泼脏水就把澡盆中的婴儿一起泼掉。而且,去掉家庭作业的形式,难道就能达到减负目的吗?恰恰相反,在应试教育体制之下,可能会变本加厉,让家长为孩子报更多的培训班、辅导课等,孩子的负担可能会更重。
中小学生负担重,不应该从中小学本身的教育方式去寻找,而应该从中国整个教育体制尤其是中高考制度去寻找。换句话说,是现有的中高考制度,决定了中小学的教育方式,而不是相反。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一考定终身的分数决定论,二是教育资源失衡和录取机会不公的体制。特别是教育公平问题。最近,北京3O所城区名校在偏远地区或城乡结合部设立的新学校将开学,周边房价开始疯涨,一套5O平方米房子报价由31O万改成365万。但名校就那么多,小升初竞争激烈,高考竞争更激烈。显然,必须有自上而下的相关制度改革,才能推动中小学的教育模式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