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衢州频道9月3日讯(实习记者 单春盈) 教育部8月22日发布的《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减负十条”)在开学前夕便引发广泛争议。9月2日,是大多中小学开学的第一天,记者走访了衢城的几所小学,了解作为老师、家长以及学生对“减负十条”的看法,而大多数被采访者,对“不留作业、规范考试”存在比较多的异议。
减负不减压,家长表示担忧
下午三点四十分左右,大成小学门口便陆陆续续有家长前来等待孩子放学。其中,多数为一年级新生的家长。入学第一天,家长们纷纷表示迫切想要了解孩子在学校一天的生活以及心情,是否适应。当记者和一位家长聊起“减负十条”的政策时,一位三年级家长觉得:“首先,对减负的大政策表示肯定和支持,说明国家在寻求中国目前教育改革的突破口。但是对于“减负十条”,从个人的角度出发,觉得对放学没有作业、不统考这类规定还是存在质疑的,毕竟小孩子在低年级,正是培养学习习惯的时候。如果没有一定的约束力,恐怕比较难以养成良好的自觉性。不是每一个孩子都有非常好的自控能力,老师如果不布置适当的作业,那无疑也给了家长非常大的压力,采取如何的形式来帮助孩子养成习惯,本身老师就比我们专业的多,但是这些措施如果都不被允许了,还是会感到担忧。”“以前的家庭作业量其实也并不多,通常在30-50分钟之间,完成后也不会再给孩子其他的压力。其实这本身也并不存在太大的负担。更何况,顶着适当的压力生存也是一种需要学习的技能。”另一位家长补充道。
切忌“一刀切”,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这基本不太可能做到。”大成小学一年级班主任刘老师说道,“这个措施出台的太过偏激了。中国的教育一直在改革,但是没有从根本上、源头上找变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始终存在,而在这种前提条件下,老师的位置就会变得比较尴尬,响应“减负十条”很可能会变成“不作为”,而布置一些作业,又会被理解成给予学生太多压力。”采访中,另一位学科带头老师告诉记者,“的确,老师无疑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上,造成了一种两难的局面。学校当然是一直推崇,将学校与家庭培养相结合的双重教育方式来引导孩子成长,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一般都会要求学生在巩固当天知识的同时做好预习工作。温故而知新是自古以来就被提倡的学习方法,小学是基础,打好基础才能在以后的初高中稳步前进。因此,完成一定的家庭作业并不仅仅是因为作业,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从小的习惯。而对于考试,是帮助老师来检测教学成果的重要标准,同时也让家长对自己孩子在学校学习的情况做到心里有数。教育的任何措施都不能‘一刀切’,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具体情况需要具体分析,只有具有针对性的方式方法,才能培养出独立的、个性鲜明的有利于发展的孩子。”
当记者找到几位小朋友,问他们老师今天有没有布置作业时,有的小朋友自豪地说,已经在学校里就完成,还有的则表示作业并不多,回去再花一点点时间就可以做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