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哇,我们的学校变得好漂亮!”8月19日,武汉市江夏区金口街范湖小学的学生们听说学校变了样,便迫不及待地相约回到校园,映入他们眼帘的是紫红色的塑胶跑道、墨绿色的篮球场。孩子们在塑胶运动场上追逐着、跳跃着,欢快的笑声在校园里回荡。
范湖小学位于武汉市与咸宁市交界处,是江夏区最偏远的一所农村小学。今年以来,该校建起了“班班通”,实现了电子白板教学,音乐室、美术室、科学实验室、劳技室、图书阅览室、计算机室也即将投入使用,建设投入达300余万元,全校175名孩子与城里孩子一样享受着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看到学校的巨大变化,该校54岁的女教师刘志欢高兴地说:“没想到在我退休之前,赶上了农村教育的又一次春天!”
范湖小学的变化,受益于江夏区城乡教育一体化建设。近几年,江夏区坚持“均衡优先”的原则,积极走在城乡教育一体化前沿,大力扶持农村学校,让农村学校也迎来了“春天”。
“软硬兼施”优化教学资源配置
江夏区东湖路学校位于城乡接合地段,学校拥有实验楼、艺术楼、多功能体育馆、月牙形花园等10多处风格鲜明的建筑,整体建筑群顺应天然山水地势而建,让这所学校拥有美不胜收的校园环境和一流的教学设施,常人很难想象这是一所新建成不久的城郊普通学校。
近4年来,江夏区投入资金9.6亿元,用于新建校舍、购进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等,对区内70所中小学进行科学规划,让农村学校和城镇学校一样,有了过硬的教学条件。
记者参观江夏区多所农村学校后发现,每校至少有两栋教学楼和办公楼、一栋实验楼、一栋学生宿舍,另有专门的运动场和微机室。像江夏区实验小学、义贞小学等学校更建起了开放式读书屋,屋内环境优雅,凉风习习,学生可以自由借阅读书,随时前来阅读。
在舒安小学校园里,一到大课间时间,便有5名教师带着全校学生在操场上练习健身舞。5名教师都是2012年定向招聘的,体、音、美、数学、学前(教育)各一名,解决了困扰这所农村学校多年的结构性缺编难题。
过去,江夏教育不但教学条件不容乐观,农村初中、小学更是近10年没有新进教师,年轻教师只往城里去,一次性能招5人根本不敢想。“农村小学想要引进年轻教师很不容易,一次性引进5名,且配得这么齐全就更难了。这可是学校发展中的大喜事。”舒安小学校长祝建村说。
在确保城乡办学条件均衡配置的同时,江夏区还投入专项资金,提高农村教师待遇,一方面,根据农村教师任教远近各异,每月预算安排每人150元至300元的倾斜性补贴;另一方面,努力为农村教师解决住房问题,近3年投入资金8000多万元,在14个乡镇街建起了1273套教师周转房,解决了近2000名农村教师的居住问题。
2010年以来,该区公开招考了90名教师,安置20多名免费师范生,全部被充实到最急需师资的农村偏远学校。青年教师走进农村,大大缓解了农村教师梯队人才培养的压力,从“软”处使教学资源得以优化。
农村学校教学资源优化后,江夏区择校、办奥数培训班的情况得到了根本性好转。江夏区教育局局长肖水林介绍,江夏教育正是牢牢抓住“软硬”两处要穴,才得以刹住教育资源天平的倾斜之势,遏制住教育乱象的蔓延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