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23.3
您当前的位置:浙江在线 > 衢州频道 > 医疗健康 > 健康热点
乙肝大三阳的七大常识问题
浙江在线衢州频道 时间: 2012-12-28 11:07:26

  什么是乙肝“大三阳”?

  在血液化验检查中,如果发现乙肝表面抗原阳性、e抗原阳性和核心抗体阳性就叫“大三阳”。如果乙肝表面抗原阳性、e抗体阳性和核心抗体阳性,就叫“小三阳”。无论是“大三阳”还是“小三阳”,都代表这个人已经感染了乙肝病毒。“大三阳”和“小三阳”的区别在于,“大三阳”提示体内的乙肝病毒正在复制(繁殖),故“大三阳”携带者有很强的传染性;“小三阳”提示体内的乙肝病毒可能呈非复制状态,故“小三阳”携带者可能没有或者有较弱的传染性。只是“大三阳”的传染性并不一定总是比“小三阳”强。如果“小三阳”携带者血液中的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呈阳性,其传染性有可能比“大三阳”携带者还要强。因此,无论是“大三阳”还是“小三阳”携带者,都要查一查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

  “大三阳”携带者就是乙肝病人吗?

  经研究证明,如果被检查者的血液检查为“大三阳”,但他(她)没有临床症状,肝功能也正常,那么他(她)就不能被称为乙肝病人,而只能说是乙肝病毒携带者。也许有人奇怪,“大三阳”携带者体内既然有大量的乙肝病毒繁殖,可为何不发病呢?这是因为乙肝的发病,必须有免疫细胞参予,即乙肝病毒进入感染者体内,如果被免疫细胞识别出来,乙肝病毒便要受到攻击。当免疫细胞攻击肝细胞内的乙肝病毒时,肝细胞就会受到了破坏,那么感染者就会出现肝炎的临床症状,而成为乙肝病人。但是,如果感染者体内的免疫细胞不去识别侵入肝脏内的乙肝病毒,那么肝细胞就不会受到攻击,肝脏内也就不会发生炎症反应,这就是乙肝病毒携带者。

  “大三阳”比“小三阳”重吗?

  不管是“大三阳”携带者还是“小三阳”携带者,如果肝脏内都没有发生炎症反应,就不能说谁的病情轻,谁的病情重。有人总以为“大三阳”重,“小三阳”轻,其实并不尽然,当小三阳同时伴有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阳性时,也说明乙肝病毒在复制,病人也有很大的传染性。但是,如果“小三阳”携带者体内的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阴性时,就表明比“大三阳”携带者好一些。因为,“小三阳”携带者发展为肝炎的几率要比“大三阳”携带者低。乙肝病毒携带者体内是“大三阳”还是“小三阳”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人体免疫力的作用下,“大三阳”可以悄然变成“小三阳”。据统计,每年约有13%左右乙肝病毒携带者体内的“大三阳”可转变成“小三阳”,“小三阳”偶尔也可能转变为“大三阳”。

  “大三阳”携带者是否需要抗病毒治疗?

  既然“大三阳”是乙肝病毒繁殖的标志,传染性强,发病机会又多,那么,通过治疗使其转阴多好啊?但医学专家郑重指出,“大三阳”携带者基本上不需要治疗。其原因是目前根本没有任何能使“大三阳”转阴的药物。如果“大三阳”携带者总感到自己有问题,非要治疗不可的话,可进行肝脏穿刺检查,如果发现肝细胞存在病变,可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治疗。

  “大三阳”的传染性有多强?

  已经知道,乙肝“大三阳”的传染性很强,据研究,只要将亿万分之一毫升含有乙肝病毒的血液注射到健康人的血管里,这个人就会被感染上乙肝病毒。因此,如果在输血或静脉注射时,所用的血制品或注射器消毒不达标,就容易引起乙肝病毒感染。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同乙肝病毒携者仅仅进行握手、拥抱、礼节性接吻、谈话等接触是不能被传染的。况且,乙肝是完全可以预防的。如注射乙肝疫苗,让体内产生抗病毒的抗体(抗乙肝病毒表面抗体),就不会轻易感染乙肝了。

  大三阳”携带者可以发展成乙肝吗?

  “大三阳”携带者是可以转变成乙肝的。据统计,我国每年约有2%—3%的“大三阳”携带者发展为乙肝。饮酒、过度劳累、滥用药物等是“大三阳”携带者发展为乙肝的重要诱因。因此“大三阳”携带者在日常生活中如果能够注意上述事项,将有效地降低发展为乙肝的可能性。

  “大三阳”携带者能发展成肝硬化、肝癌吗?

  “大三阳”携带者是否会发展为肝硬化、肝癌是许多人所关心的问题。应当知道,肝硬化是在肝炎的基础上发生的,而肝癌多是在肝硬化的基础上发生的。“大三阳”携带者不是肝炎病人,因此绝大多数不会直接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癌。实践证明,无端的恐惧、盲目的治疗只能增加乙肝病毒携带者发展为乙肝病人的可能性。

来源: 99健康网 作者: 编辑: 巫婧
分享到: 浙江微博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衢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电头。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57号
©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