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嘉宾
衢州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徐天
电子科技大学博士陈超
衢州高级中学班主任杨普英
国企员工汪志勇
这两天,随着高考成绩的公布,关于高考、大学和分数的话题,充斥着这个燥热夏天的每个角落。已经寒窗苦读十余载的莘莘学子,在铺天盖地的成功样板刺激下,喜极而泣者有之,捶胸顿足者有之,甚至不断上演一幕幕悲喜剧。
社会现实越来越残酷,年轻人的选择也越来越多元化。今天的高考,真的能够“一考定乾坤”么?高考的那张成绩单,在多大程度上决定今后的人生道路?在充斥功利主义色彩的舆论中,我们是不是应该借高考之际,理性地辨析和思考,给大家多一些独立的见解:即使高考成绩单上的分数再怎么冰冷,今后的生活也会无限温暖。
高考不是人生唯一的拐点
徐天:
我个人认为,高考只是少年成人路上的一场洗礼。高考成绩好,短期内会在下一个阶段进入相对优质的教育环境,只能说在这一阶段占得先机,但肯定不是人生唯一的拐点。人的一生起起落落,任何时候的一个抉择都会改变走向。而高考就是一次很全面的锻炼机会,让年轻人充分体验人生。
我经常和学生说:清华也有枯萎的草,衢职也有苍劲的松。环境固然重要,但起决定因素的还是个人。就算高考没考好,或者志愿没填好,亦或选择复读,这都是人生的一部分,成年人都要学会选择,并学会对选择负责,我觉得这都是高考锻炼人的重要一部分。社会越来越理性,绝不会通过一纸文凭而判断一个人的价值。只要摆正心态,勇于追逐梦想,敢于用自己的方式实现人生价值,也就不失为一名经过高考锤炼的好学生了。
高考能力强者大多会有所建树
陈超:
不管再怎么抨击现行高考制度,高考肯定是目前中国大陆最公平的考试,很多社会最底层的人,可以通过高考获得相对公平的受教育、拓眼界的机会。可以说高考是一个相对公平的过滤器,很多连基本的学习态度都不具备者必然会被淘汰。试想一下,连基本的认真端正态度都不具备的人,今后能有什么成就?
我也不否认,当下高考的比拼,早已从当初纯粹的智力和能力比拼变成综合资源的比拼。比如说一个重点高中和普通中学在教学资源上的差距,已是触目惊心。因此,高考成绩多厉害的学生,想当然就有多么强,这种想法肯定是片面的。当然,也不必要滑向另一个极端,认为高分就是低能,考试也是一种能力,把具备这种能力者投入社会的每一个领域,大多会有所建树。历史上的改革名臣多出自科举,就是这个道理。
对于没考好的学生而言,只要努力了,拼搏过,完全可以问心无愧,哪怕不读大学,在自己的领域做精做强完全可以过得很有尊严。说白了,只要你有一颗学习的心,哪里都是大学。多元化健康发展的社会也不仅仅需要科学家和白领。
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读大学
杨普英:
成才的标准是什么?当下多元化的社会肯定地告诉我们,高考不是成才的唯一途径。难道每个学生都适合用上大学这种方式实现人生价值么?每个学生首先要有正确的自我评价,结合自身情况,做好职业生涯规划,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在填报志愿时使自己的志趣、学校和专业尽可能统一,无论是高考、上大学、找工作都不能盲目随大流。不管哪个阶段,人对自己的定位很重要,很多时候,情商比课本知识更重要。
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读大学,就像在单位里,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从事管理工作。拿个没有含金量的大学文凭使你泯然众人,读个正规的职业技术学校也许是个更好的选择。但无论选择如何,早做规划并为之付诸努力都是正确的,有前瞻性地看待高考肯定对人生更有帮助。
文凭“敲门砖”的作用不可小觑
汪志勇:
现在不是刚刚恢复高考后人才缺口极大的年代,一味强调“知识改变命运,成绩决定出路”会有失偏颇,而且这种说教在社会现实面前,也许难以让年轻人信服。但高考成绩出色进入名校,接触的同学圈子和社会资源必然很优越,今后能对年轻人起到无形的帮助。文凭是敲门砖,在很多时候还是起作用的,比如说我所在的单位,应届毕业专业对口的本科生一入职就是管理人员身份,专科的最多也只是正式员工身份。当然,高考失利的也不必灰心丧气,我有一个女同学,高考落榜后就在银行里做普通柜员,闺蜜约她出去逛街她永远说没时间,都在充电学习。几年后她成为杭州某大银行的首席讲师,经常四处飞去授课,收入颇丰。还有一位同学,高考成绩也是一塌糊涂,之后进工厂当个钳工,但是他对本职工作非常热爱,经常上夜校学习提高技术,在辗转几家企业后,成了一家私企的老总,拿着股份制的高年薪。所以,人生除了高考那座独木桥之外,还有另外很多座桥,只要用心,都能通往成功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