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总站 | 衢州支站 | 柯城区 | 衢江区 | 龙游 | 江山 | 常山 | 开化
新闻热线:0570-8880896   在线投稿:qzpdnews@163.com   QQ爆料:1318233615
您当前的位置:浙江在线 > 衢州频道 > 教育频道 > 教育专题
大学课堂为何有问无答?最应反思的是老师?
浙江在线衢州频道 时间: 2014-11-03 11:58:34

 

  大学生为什么不爱回答问题

  本应思想火花碰撞、讨论气氛热烈的大学课堂,学生们为什么不愿意回答问题?

  据了解,爱面子,是学生不愿意在课堂上回答问题的主要原因。成都师范学院中文系大三学生范华琳说,大学生都是成年人了,比较爱面子,在站起来之前,往往会再三考虑:如果自己回答不准确,会不会被同学嘲笑,或者被老师看不起。

  四川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大二学生郭瑀也认同这一观点。他说:“害怕回答错误,受到嘲笑,这是因为学生自己的不自信,以及受到的锻炼不够多。为了避免可能的被批评、被嘲笑,所以选择在老师的问题前保持沉默。”

  “在小学,一个学生举手回答问题,他能预想到同学们可能会投来羡慕的眼光;到了大学,很多学生会觉得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是一种‘爱出风头’的表现,很可能会被其他不愿回答问题的同学当作‘异类’看待。所以,即使他们能回答问题、想回答问题,依旧选择不回答问题。”郭瑀说。

  四川师范大学心理学专业学生陈志毅则从专业的角度分析了课堂“有问无答”的原因。他说:“学生回答问题不积极大多是动机因素。个体在决策的过程中都有规避风险的倾向,回答老师的问题可能会承担因回答错误或不佳而被同学讥笑的风险,因此宁愿选择零风险的‘沉默’。”

  成都学院旅游文化产业学院学生张丽芸说,我们从小学的积极回答问题到初、高中的“不敢高声语”,其实是一个心理变化的过程。很多学生从小就被灌输“问题的答案只有一个”的思想,在学生的答案与“真理”不符时,老师就会对学生进行批评。

  “很多学生进入大学后,学习方式、学习习惯还没有转变过来,习惯于小学、中学时代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没有形成主动参与讨论的意识。”四川农业大学教师刘俊(化名)说,经过中学阶段的打磨,学生已经形成思维定式,讨论问题的意识已经被扼杀了。他们往往懒得参与讨论,等着老师给出答案,自己记住就行了。他们不想探究,习惯性地死记硬背。以考试过关为目的,追求答案的唯一性,只要分数高就行了。“大学课堂上,老师的问题往往是开放的、发散的,遇到这样的问题,学生们往往就无所适从了。”刘俊说。

  最应反思的是老师?

  大学生不爱回答问题,原因是否都出在大学生身上呢?

  2013年,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卢德生因“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摘得第四届“四川师大现代园丁奖”。他认为,面对“有问无答”现象,相关主体都需要积极反思,但课堂的主动权掌握在教师手中,最应该反思的还是教师。

  在顾倩的课堂上,李文(化名)是学生之一。他告诉记者:“老师提出的3个问题,我都知道答案,但不想站起来回答。这并不意味着我不尊重顾老师,也不是我不愿意参与问题讨论,而是讨论的问题和讨论的场合不合适。”

  “这样的问题本来就是记住就行,没必要去交流讨论。况且,我们是110多名学生的大班,想在课堂上进行有效的交流、讨论几乎是不可能的。”李文说,老师高高在上提问,学生被动回答问题,这样的所谓讨论对大学课堂来说没多大意思。最理想的师生讨论交流应该是三五个人一起围绕某个话题,进行有来有往的争论交锋。

  成都中医药大学青年教师唐军(化名)也认为,出现“有问无答”的大学课堂,责任在教师而不在学生,因为教师才是课堂的组织者。如果仅仅从学生身上找原因,那是推卸责任。他说:“在高校,重科研轻教学已是普遍现象,教师评优晋级看的是科研成果而不是教学实效。这必然导致教师不重视教学工作。教学成了良心活,只有少数负责任的老师才会认真备好课、用心上好课。在此背景下,我们应该反思的问题是:高校到底有多重视教学,老师到底有多重视一堂课?”

  白珂认为,学生和老师都有责任,但老师的责任更大。如果老师讲的都是些连自己都没有嚼过的、别处“借来”的内容,学生怎么会愿意听呢?“讲的课没人愿意听,自然不知道他讲什么;不知道他讲什么,自然也就回答不积极。”白珂说。

  学生不回答,可能是教师备课不细、提问不当,太难或者太抽象。如果因为太难,回答不上来,这很正常;如果因为问题太抽象,学生回答不上来,教师就要反思自己的提问方式。陈志毅说:“老师的提问或引导的方式不对,可能使学生失去回答问题的兴趣。”

  卢德生说:“学生回答问题不积极,甚至有一种‘我不想回答你的问题’的心态,这种现象应该引起高度重视。这说明,学生没有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如果学生长期处于这种状况,最大的可能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习惯一言堂,未深切关注学生的听课投入度,课堂就成了教师的独角戏。教师长期这样,学生思考问题的习惯就已经被抹杀了,与教师互动的心理基础也就没有了。”

  
来源: 中国教育报 作者: 编辑: 姜玲菲
分享到: 浙江微博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衢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电头。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57号
©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