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总站 | 衢州支站 | 柯城区 | 衢江区 | 龙游 | 江山 | 常山 | 开化
新闻热线:0570-8880896   在线投稿:qzpdnews@163.com   QQ爆料:1318233615
您当前的位置:浙江在线 > 衢州频道 > 新闻频道 > 浙江新闻
从小与糕团、面点和蒸笼为友徒手拉出4096根龙须面技惊四座
浙江在线衢州频道 时间: 2014-09-28 08:18:05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特别报道

  从小与糕团、面点和蒸笼为友

  徒手拉出4096根龙须面技惊四座

  知味观白案师傅丁灶土:

  50多年的功力

  化作一客回味悠长的小笼包

  入选理由:

  50余年与糕团、面点和蒸笼为友,古稀之年的丁灶土,精神矍铄,目光炯炯。

  作为国内屈指可数的“白案师傅”,国家特一级面点师、杭帮传统点心制作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丁灶土还不愿过彻底的“退休生活”,而是每天在知味观总店的点心房里“闲不下来”。

  秉承着老一辈餐饮人的一丝不苟,丁灶土凭借精湛的手艺,将杭州名点小吃推向了海内外。

  对于赞誉声,时至今日,面对与自己携手相伴了50多年的“点心事业”,丁灶土却很淡然,语重心长地对后辈们说:“最怕的是做到老,还是学不够。”

  观察

  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人来人往的南星桥,有一间专做杭帮菜的小馆子。年幼时的丁灶土,跟随父亲在这间小饭馆里度过了童年时代。

  虽然只是帮忙打杂,却让丁灶土初次接触到了这个美馔纷呈的“厨房世界”。直至十多岁,丁灶土正式拜师成为学徒,除了学习红白案技艺,整理钵头、擦拭油酱罐等小杂事都干得津津有味。

  “白案师傅不容易,凌晨2点就要起床,做好烧饼、油条、麻花、洋糖糕、喉口包。四五点就有很多赶早的顾客来买。”丁灶土回忆道。

  1961年,因为对面点技艺有所钻研,年仅16岁的丁灶土收获了人生中的第一个“劳模”称号。从那时起,丁灶土在厨房里忙活得更带劲儿了。

  杭州小吃走出国门一手拉出4096根龙须面

  上个世纪80年代,杭州饮服陆续与北京、西安当地合作,分别成立北京杭州知味观饭庄和西安杭州知味观酒家,一身好手艺的丁灶土,作为先期派任的“技术人员”,把传统的杭州小吃带到了当地。

  因为知味观小吃远负盛名,上世纪90年代初,丁灶土和同事们走出国门,前往当时的捷克斯洛伐克,打理布拉格的杭州饭店。“当地人一看到水饺、锅贴这样的传统点心,就知道这是中国饭店了。”丁灶土笑着说,除了有当地人天天光顾,还有特地从西德过来的顾客,就为了品尝正宗的杭帮菜。

  2008年10月,杭州市人民政府和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共同在联合国举办了“中国美食节”,这是“中国美食”首次以“节”的形式在联合国亮相。

  当时,知味观派出技术精湛的厨师和点心师队伍随团出行,在联合国总部展现了杭帮菜的风采,打响了“美食天堂”的名号。

  一餐“大使宴”,菜点简洁却选料讲究,共有4道菜点,一盘水果,一杯西湖龙井茶。其中的第三道菜是“宫保雪花牛肉配龙须面”,雪花牛肉选自日本上乘的牛肉,按川菜的“宫保”做法烹制,龙须面则出自丁灶土之手。

  丁灶土上阵,和面用的是最常见的盐、水和面粉。拉面时,小小的面团在他手中反复拉扯、翻飞,最后拉成了一根根细如发丝的龙须面。而这把盈盈一握的龙须面,居然有4096根。

  这一手拉面的绝活,把老外们看呆了。

  潜心钻研复兴南宋小吃传承杭州名点写“小笼秘笈”

  从捷克斯洛伐克归国后,丁灶土来到老杭州都熟悉的梦粱楼,潜心研究南宋菜肴。

  “南宋的点心小吃很多。”如今年近70岁的丁灶土对此如数家珍:南宋定都于临安,为杭帮菜注入了北方菜系的精华,南宋小吃的做法可谓“南料北烹”,除了有汤包、火烧、四喜酥、八角酥、丁香馄饨等美食,还有牛羊鱼肉素菜各执一味的南宋二十四节令馄饨,只是这道点心如今已难觅踪迹。

  而在去年,丁灶土接到了《舌尖上的中国2》的拍摄邀约电话,对方自报家门,希望丁灶土能现场烹制龙须面和小笼。

  一客精致的小笼,每只小笼十八道纹路分明的褶子,收口似鲫鱼嘴,夹起小笼包一提,皮骤然下坠,可拉伸到极致却又纹丝不破。虽然最终呈现在纪录片里,只有几分钟的镜头,但丁灶土说,实际拍摄时,花费了很多时间。“光是做内馅皮冻,他们(剧组)就拍摄了全过程,从斩肉到熬皮冻,每一步都没落下。”

  不过,丁灶土还有些小遗憾,由于当天的取景有部分是在室外,整个团队顶着烈日,从早上7点开始准备材料,一客小笼的制作过程拍了一整天。“室外风大气温高,皮冻化得快,包起来不够得心应手。”

  丁灶土表示,为了抓拍不同的角度和拍出电视效果,反复做龙须面用掉了五六块面团。《舌尖2》播出后,杭州小笼包的知名度更广了,各地来的尝鲜客络绎不绝。

  同样的,杭城普通市民也对杭式点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出镜《舌尖2》后,丁灶土成了“大忙人”,利用休息时间去过杭城的不少社区,为居民们现场展示制作过程。为了让更多人传承这项杭州名点技能,丁灶土还专门写了“小笼秘笈”,送给现场的居民。“秘笈”凝聚了丁灶土几十年做小笼包的全部经验和感悟,细致到面团和配料需要用到多少克,他都一一写了下来。

  对话

  记者:您制作的小笼包看起来“吹弹可破”,吃起来分量刚好,还能包裹住丰富的汤汁,可以介绍一下小笼包制作过程的小窍门吗?

  丁灶土:小笼包的制作看似容易也不容易,像皮冻的制作就有讲究。猪皮买来去毛,放入沸水锅内烧5分钟,捞起用清水洗净,放到墩头上去掉肥膘肉。锅内加清水、生姜、葱丝、绍酒,与肉皮一起煮酥,把酥肉皮捞起,绞成皮末。再放入原汤,熬40分钟,盛入盘内凝固后放入冰箱。如果要做大肉包,面团好生坯后,要醒发40分钟,再开始包肉馅。

  记者:在您印象中,有没有哪一道老式点心,目前已经很难吃到?

  丁灶土:老一辈可能还记得,有一个曾经老杭州都有印象的小点心,叫作“拨拨汤圆”(音)。虽然近似的点心现在还有,但“拨拨汤圆”就不太找得到。

  简单说来,原料是糯米粉,和成面团,搓成条状。下锅时,一定要用大拇指拨弄,让它们一个个入锅。烧熟后,可以加绵白糖食用。早年的时候,盛出后用酱油、猪油拌成咸味的,口感也不错。

  记者:您有没有想到退休?您对手艺传承有过担心吗?

  丁灶土:其实,我早就退休了。打牌、打麻将这些爱好我都没有,旅游也提不起兴趣,最离不开的还是厨房。我每天差不多10点前到餐厅,忙好已是中午时间,下午可以休息一下,晚上一般到7点钟回家,很充实。看别人吃得高兴,我觉得比自己吃还高兴。

  徒弟们很争气,我也很欣慰。不少徒弟也学到了门道,掌握了拉上千根龙须面的要领。年会活动上,很多徒弟还会“露一手”,互相比试。和年轻人在一块儿,也学到不少东西,“活到老,学到老”这句老话真没错。我现在就怕“活到老,学不够”。

来源: 今日早报 作者: 记者 祝瑶 编辑: 徐夏莉
分享到: 浙江微博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衢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电头。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57号
©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