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总站 | 衢州支站 | 柯城区 | 衢江区 | 龙游 | 江山 | 常山 | 开化
新闻热线:0570-8880896   在线投稿:qzpdnews@163.com   QQ爆料:1318233615
您当前的位置:浙江在线 > 衢州频道 > 新闻频道 > 社会新闻
开学前夕老师写信劝家长:放宽心勿送礼
浙江在线衢州频道 时间: 2014-08-31 08:39:41

  2014年7月,教育部出台《严禁教师违规收受学生及家长礼金等行为的规定》。新华社图

 

  “马上就开学了,紧接着就是中秋、教师节,身边的家长都在准备礼品了,我到底要不要送?”开学在即,不少中小学、幼儿园新生的家长陷入焦虑,生怕没送礼让孩子被老师区别对待。记者采访发现,很多学校对老师都有明文规定,将“不收受学生礼品礼金”列为底线。有些学校甚至拒收学生家长送的鲜花,也有老师手写长信劝说家长勿送礼、放宽心。

   家长:不送礼怕孩子被区别对待

  2014年7月中旬,教育部出台《严禁教师违规收受学生及家长礼金等行为的规定》(以下简称《规定》),为教师违规收受礼品礼金、接受吃请等问题划出6条“红线”。其中第一条就是“严禁以任何方式索要或接受学生及家长赠送的礼品礼金、有价证券和支付凭证等财物”。

  8月26日,教育部强调,当前正值秋季开学,中秋、国庆即将来临,要抓住这些重要时间节点,发信号、用狠劲、出实招,坚决纠正“四风”。要求将中央八项规定落实情况和《规定》执行情况纳入秋季开学检查重要内容,监督全体教师自觉拒收学生家长的礼品、礼金,营造风清气正的校园氛围。

  但是教育部接二连三发文未能完全安抚到家长们焦虑的心。澎湃新闻记者采访发现,仍有不少家长抱着“红包必须送”的心态。

  一位四年级学生家长刘先生告诉记者,送的目的并不是希望老师照顾自己的孩子,“如果大家都送,就我们不送,有可能会被老师记住,受到不公平对待。”

  一位幼儿园大班孩子的家长袁女士甚至认为,应该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来决定是否送礼,“如果孩子很乖巧,成绩很好,那么就没有必要送礼,但是如果孩子经常惹祸,常常让老师费心,那么就需要家长和老师沟通一下,适当送点礼物,表达一下抱歉的心情。”

  而教师节俨然也成了商家“赚一笔”的好时节。记者在淘宝网上输入“教师节礼品”,跳出了5.3万件商品。其中销量最高的是“金康乃馨24k金箔玫瑰花金玫瑰”,月销量高达近5000件,价格从58-188元不等。

   校长:收礼记入档案影响评职称

  作为“2014年上海市十佳班主任”之一,上海市浦东新区华林小学罗丽惠对待送礼的家长则有自己的“妙招”。她告诉记者,她带一年级新生班的时候,确实有一些焦虑的家长会悄悄送来礼品卡,“收到礼品卡后,我会根据每个孩子的情况给每位家长写一封有针对性的长信,然后把卡夹在信中,让孩子带回给家长。”罗丽惠说,”在信中,我首先表达谢意,然后请家长放宽心,千万不要焦虑,老师虽然不收礼物,但孩子在我的班级中一定能健康成长。孩子有任何问题,老师一定会跟家长及时沟通。”

  罗丽惠表示,家长在收到长信后,一般都不会再送礼品。从一年级到四年级,在看到老师对待孩子的耐心和一视同仁后,基本上已没有家长再来送礼。

  “其实,在我们老师看来,家长多送一张卡,还不如能多花点时间陪伴、教育孩子,把家长的工作做到位,这才是最让老师感激家长的行为。”罗丽惠说。

  上海黄浦区卢湾一中心小学校长吴蓉瑾表示,该校在制定的《教师教学制度处理条例》中,“收红包”属于一级教学事故,如果触犯该条例,教师的评优、职称评定均会受到影响,并记入教师档案。

  “同时我还规定,老师连鲜花都不能收。每到教师节,我们会联合城管,将校门口卖花的摊贩清走,以防家长被小贩忽悠买花。即便是不昂贵的如笔筒之类的礼物我们都不允许收受,只能接受孩子自己画的画、字或者亲自制作的贺卡等。”吴蓉瑾说。

  吴蓉瑾表示,为防止学生送礼,学校开学后会在大礼堂摆摊,为孩子准备好卡片、废布、豆子、树叶等,让学生现场动手给老师做一张教师卡。制作完毕后投入学校的“温馨邮局”,教师节当天会递送到老师手中。

 

来源: 澎湃新闻 作者: 编辑: 刘彩娟
分享到: 浙江微博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衢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电头。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57号
©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