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一儿童节”刚刚过去,昨天又是端午节,在《督促令》发布之后,小佳在这个儿童节有没有见到父亲?以法律的名义让爱回家,法院的强制手段能解决留守儿童亲情缺失的问题吗?
5月21日下午,江苏省淮安市盱眙县一所学校六年级的小佳(化名)和弟弟在法官的陪同下,在南京五塘村的某建筑工地门前见到了自己多年未见的父亲,同来的江苏盱眙县人民法院法官向他们的父亲送达了一份“督促令”。这也是江苏省法院针对“留守儿童”问题向久不归家的父母发放的全国首张关注留守儿童《督促令》,督促这些多年外出务工的父母抽空回到家乡,履行法定抚养、教育孩子的义务。从南京回家后,原本性格很内向的小佳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她的班主任黄东老师告诉记者。
黄东:首先我见她每天在班级笑容比以前多了很多,也主动和同学们在一起玩,下课的时候和同学们在一起玩耍的时候,我就明显看出来她和以前不一样了。我想这个原因可能就是见了她爸爸之后,她肯定有很多话也跟爸爸说了,心结解开了吧。
据淮安市盱眙县人民法院的法官姚月梅介绍,他们之所以关注这些留守儿童,就是发现青少年犯罪中,几乎都是留守儿童家庭出现的问题。今年,盱眙县人民法院在辖区内对多所小学进行了调查,发现大部分学校都有超过一半以上的孩子是留守儿童,一年甚至几年没有见过父母的比比皆是,小佳就已经五年没有见过自己的父母。了解到这些情况之后,盱眙县人民法院决定帮助这些孩子寻找他们的父母,而向小佳父亲发出的这张《督促令》成为了全国首张。
姚月梅:留守儿童正是因为缺乏父母的监护和教育,容易受到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轻则影响身体健康,重则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有鉴于此,我院对常年在外、不能依法履行抚养教育义务的父母,依法发出督促令,从司法途径督促其履行监护职责。
作为劳务输出大县,淮安市盱眙县每年有30多万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遥远的路途、生活的压力阻隔了骨肉亲情。跟小佳情况类似的留守儿童还有很多。这个端午小长假,记者在盱眙县河桥中心小学看到,还有20多个孩子在学校里寄宿,其中大部分是留守儿童。陈文辉在这所学校上三年级,父母都在南京打工,尽管学校和他家只隔着一条街,但由于没人照顾,他已经在学校宿舍里住了一年多,只有寒暑假才去南京和父母团聚。
记者:那平时你星期六星期日回家之后,谁和你住啊?
陈文辉有时候在我二姑家住,有时候在自己家住。
记者:在自己家住和谁呢?
陈文辉我一个人。
记者:星期六星期日一个人住里面害不害怕?
陈文辉:害怕。
与陈文辉相比,四年级的钱蕊肩上的担子更重。父母常年不在家,爷爷奶奶身体都不好,上学、照顾妹妹、做家务,钱蕊的一天被排的满满当当,但这一切她早已驾轻就熟。
钱蕊:妹妹都这么大,根本不用我操心,然后我上学,课堂上面的东西我都会,然后家里面我要做饭,做饭有时候有人来帮我,所以就不累了。
为了生计,为了给孩子更好的物质生活,外出打工的父母将亲情搁置,然而他们不知道,亲情的缺失成为了留守儿童内心最大的伤痛。这个六一儿童节,11岁的李成欣收到了在外打工的父母寄回来的新衣服,可她却并不开心。
李成欣:不想要(这个礼物),我只想要爸爸妈妈陪着我。
采访中,孩子们用稚嫩的声音发出了一声声对亲情的呼唤,他们想要的幸福其实很简单,就是希望能和爸爸妈妈在一起生活,看似很简单的要求,但是很多留守儿童的父母却因为种种原因而做不到。
尽管首张《督促令》使小佳的情况有了改善,但据了解目前我国并没有明确的法律条文对《督促令》予以支撑,法院也不可能给每一个留守儿童的父母都发出《督促令》。
淮安市盱眙县人民法院政治处主任刘志超:这份督促令,严格来说没有法律上的强制力,但是这份督促令是把法律的强制性和法律的人文关怀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对未履行职责的家长进行监督和教育,这也是一种探索和一种尝试,希望能通过这种探索和尝试,引起全社会的重视或者立法的完善。
以法的名义让爱归家,以强制方式发出的《督促令》最终能解决留守儿童亲情缺失的问题吗?答案显而易见。采访最后,留守儿童李金紫说出了大部分留守儿童对幸福的渴望。
李金紫:幸福就是他们陪我一起吃饭,一起睡觉,一起写作业。
从人的本能的角度,大多数的父母是希望能抽出时间来陪伴自己的孩子的,但是受到经济条件等原因的制约,一些父母被迫与孩子分离。公共管理学者丁兆林认为,如何建立一个让这些父母不必远行的机制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
丁兆林:我觉得这个事情绝不仅仅是一张督促令能够解决的,它需要建立起一个社会体系,假如这个父母能够在自己的身边找到工作,因为没有能力抚养儿童,抚养留守儿童的大量的问题就会得到解决,根源上的事情如果找到的话,相信这个事情好办的多,如果不把根本的问题把它解决了,只是用一纸命令,我觉得最终这个也就是一个命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