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医生,我的脚疼,走不了路,想请你看看,有空吗?”
“好,你稍等,我马上过去。”
“郑医生,我的孩子发烧,你能过来看看吗?”
“不要着急,你先给孩子喂口温水,现在我就过去。”
5月18日,天刚蒙蒙亮,湖北省大冶市乡村医生郑传和,不停接到求助电话。他立即跨上摩托车,载着药箱出门。
今年40出头的郑传和是大冶市殷祖镇畈段村人,是畈段村卫生室唯一的医生。扎根乡村近20年来,他靠一双脚和一部电话,服务山区村民,被称为“乡村120”。
畈段村地处大冶南部偏远山区,分布有12个自然村、2000余人。此前,村里不通公路,出门要翻山,出行靠双脚,加上村民居住分散,没有人愿意到此行医出诊。1995年,从洪湖卫校毕业的郑传和,主动放弃城里的就业机会,回村成为一名乡村医生。
他背着药箱,用山里娃儿从小练就的一双铁脚板,走村串户上门巡诊,为不方便出行的患者打针、送药,足迹遍布畈段村和周边的七冲村、花市村等偏远山区。
近年来,为方便出行和联系,郑传和买了摩托车和手机。每到一个地方,一户人家巡诊,他必做的事情是留下自己的电话号码。他随身带着充电器,手机24小时保持开机状态。不管晴天雨天、白天黑夜,不管大病小病,只要村民一个电话,他立马飞奔过去。
畈段村一组,28岁的村民尹守奇,母亲早年去世,父亲是个哑巴。2004年,尹守奇突发疾病,被送往大医院治疗。但因交不起住院费,他选择回家疗养,由郑传和进行保守治疗。“每次身体痛起来,给郑医生打个电话,他随叫随到。”尹守奇说。在郑传和精心护理4个月后,他得以下地走路。
这几年来,村里一些人迁居城市,一些人外出打工,留下的大多是老弱妇幼,难走山路。有个头疼脑热,他们第一时间是给郑传和打电话。
一天深夜,郑传和刚刚躺下,接到留守妇女许淑芳电话。他赶到后,初诊许淑芳为急性阑尾炎,但村卫生室没有做手术的条件。他开着摩托车,摸黑把许淑芳送到5公里外的殷祖镇卫生院。因事发突然,许淑芳身上未带钱,他掏出400元帮忙垫付治疗费。许淑芳病情稳定后,他又根据医生建议,把许淑芳接回村卫生室继续治疗。
“山区村民出行难,看病难;生病时给我打电话,是对我的信任,我得对他们负责。”郑传和说。
近20年来,郑传和出诊无数次,不收取村民的出诊费,也不让一个找上门的村民因没钱而放弃治疗。虽然收入微薄,他每月还要预留一部分资金,用来改善卫生室的条件。郑传和的妻子殷芬娟介绍,2010年黄石一家诊所请他去上班,给出的工资比他每月的工资高出3000多元,但是被他婉拒了。
“我是大山的娃儿,山里的乡亲更需要我。”郑传和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