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总站 | 衢州支站 | 柯城区 | 衢江区 | 龙游 | 江山 | 常山 | 开化
新闻热线:0570-8880896   在线投稿:qzpdnews@163.com   QQ爆料:1318233615
您当前的位置:浙江在线 > 衢州频道 > 教育频道 > 教育新闻
大力净化青少年成长环境
浙江在线衢州频道 时间: 2014-04-16 15:03:56

  网上低俗的文字、图片、视频和赤裸裸的色情内容令人触目惊心,对青少年健康成长危害极大,“扫黄打非·净网2014”专项行动顺民心、接地气。面对“扫黄打非”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教育系统有哪些考虑,将采取哪些具体措施?为此,本报记者专访了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李卫红。

  记者:我们注意到,近年来,教育系统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在“扫黄打非”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请问深入开展“扫黄打非”工作对于教育系统有什么重要意义?

  李卫红:深入开展“扫黄打非”工作,依法治理文化市场,关系到青少年成长成才的良好环境,关系到亿万家庭的切身利益,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关系到民族的希望和祖国的未来。扫黄打非工作利国利民利教育,开展专项整治十分必要、及时。

  记者:网络淫秽色情信息对青少年成长危害极大,教育系统对此有哪些认识和体会?

  李卫红:一段时期以来,网络淫秽色情信息通过各类网站、社交网络、即时通信工具、移动智能终端等渠道进行传播,屡禁不绝,对青少年健康成长造成极大危害,严重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影响他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甚至危害青少年的人身安全,一些青少年因此走上犯罪道路,教训是惨痛的。广大师生和家长对此深恶痛绝、反映强烈,迫切希望净化网络环境,给青少年以清朗的网络空间。

  记者:相关部门正在部署开展“扫黄打非·净网2014”专项行动。对此,教育系统如何看待?

  李卫红:开展“扫黄打非·净网2014”专项行动表明了党和政府规范互联网管理、净化网络环境的信心和决心,对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青少年的成长成才营造良好的网络氛围具有重要意义。这项行动直接的受益者是青少年学生,我们将组织动员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一线教职工和广大学生迅速行动起来,积极配合此项工作的深入开展。

  记者:教育系统将采取哪些具体措施,配合开展好“扫黄打非·净网2014”专项行动?

  李卫红:教育系统将按照中央的决策和部署,恪尽职守、敢于担当,以认真负责的态度积极支持配合“扫黄打非·净网2014”专项行动,增强主动性、掌握主动权、打好主动仗,努力为青少年营造一个健康和谐的生活、学习环境。一是把好环节,强化管理。以贯彻落实《教育部、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网络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意见》为抓手,加强高校网络环节管理,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网络环境,形成覆盖全面、及时准确、正确引导、有效管理的高校网络信息管理机制,绝不给淫秽色情信息提供传播空间。二是注重教育,标本兼治。针对师生特点,广泛开展网络文明教育和网络法制教育,增强对网上有害信息的甄别、抵制、批判能力,引导广大师生形成科学、文明、健康、守法的上网习惯,夯实不浏览、不传播网络淫秽色情信息的思想基础。三是加强建设,占领网络。实施中国大学生在线引领工程,打造覆盖面宽、影响力大、引领性强的高水平综合性大学生主题教育网站。四是管好阵地,落实责任。构建监督检查体系,加强高校出版物质量管理。成立高校出版质量监督检测中心,组建一支由200余位高校一线资深编辑构成的出版质量管理专家队伍,定期对高校出版物包括网络出版物质量进行检查和评估,实施出版物质量状况通报制度,实现质量监管常态化。

  记者:对于开展“扫黄打非·净网2014”专项行动,教育系统有哪些意见和建议?

  李卫红:建议以开展“扫黄打非·净网2014”专项行动为契机,把开展专项行动的有效措施和成功经验常态化,形成长效工作机制,坚持常打不懈,形成高压态势,防止死灰复燃,使网络空间持续保持清朗。推动学校、家庭及社会形成合力,共同参与打击网络淫秽色情信息工作。引导学校、家庭及社会充分认识“扫黄打非”斗争形势的严峻性,深刻认识网络淫秽色情信息的现实危害性,把文明上网、不传播网络淫秽色情信息等要求体现到校规校纪中、融入到家庭教育中、扎根在社会风气里,形成群策群力、齐抓共管的有效局面。

来源: 人民日报 作者: 编辑: 付念
分享到: 浙江微博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衢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电头。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57号
©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