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活应该如何度过,相信这是不少大学生不断在思考的问题。90后南师大社会学专业大三学生马宇选择与蘑菇为伴,用种植蘑菇的方式帮助南京33个自闭症青少年,让他们在劳作中得到治疗。项目运营一年多的时间,他带领的团队已经为这批青少年赚取了3万多元的“收入”。
缘起:孩童时的一个心愿
来自甘肃的马宇是个阳光男孩,性格一直活泼开朗。在初中时,隔壁班上来了一个特殊的同学——一个自闭症的男生。他总是一个人独自在教室的角落里,一声不吭。当别的同学都对他指指点点时,马宇却经常主动走过去和他说话。起初,他对此并不理睬,渐渐地,他居然开始偶尔和马宇说上一两句话,这让马宇欣喜。但尽管如此,马宇发现,他这种做法对这个小伙伴的处境并没有任何的改变。后来,小伙伴突然“消失”,没在学校出现,这件事情一直让马宇耿耿于怀。
大二期间,他得知学校社团中有一个社团可以资助学生自创公益项目。抱着“锻炼锻炼也无妨”的态度,马宇开始策划自己的项目。
项目得从自己最熟悉的群体着手,于是,马宇想着帮助儿时一直未能帮助的自闭症群体,但创意的点子一直是个难题,足足耗了一个多月,每天走路吃饭睡觉都在想,但总是感觉“不对头”。一筹莫展之时,他开始查阅国外相关报道。英国报纸种蘑菇帮助自闭症儿童的一篇报道引起他的兴趣,于是,他请教多位系内研究自闭症群体教授及生物学教授,探究菌菇种植帮助自闭症儿童的可行性。2013年3月,“蘑菇庄园种植坊”项目终于得以初步确定。
发展:自闭青少年种菌菇
“这是一种工作治疗的心理治疗方法”,马宇解释道,让自闭症群体在劳动中,减少与社会的隔膜,并且提升自我价值。而菌菇种植方式简单,并且不受季节影响,偶尔受天气影响,种植周期相当长,因此适合持续性的治疗。
于是,在与玄武区红山残疾人托养中心家长与社工协商后,马宇和他的团队为愿意配合的33位自闭症青少年及成人设计出一套每周2次的课程。课程主要分为两部分,在第一部分中,菌菇种植专业人士将培训自闭症青少年混合原料、打包称重、高温消毒等,在第二部分中,完成相对出色的自闭症青少年将走进社区,带着其种植的菌菇,摆摊卖给“熟悉”的居民。
“他们虽然在日常行为模式上会有一些‘特殊’,并且也不愿意和别人沟通,但干起活来,他们也更加投入”,马宇介绍道,多次接触这群十几岁的青少年后,马宇和他的团队也了解了每个人的背景与个性。小赵是其中一位喜欢不停撕东西的孩子,但是他对于重量却特别敏感,每次称重时总能控制在30克的误差范围内。对此,马宇和他的团队成员们都不停称赞他,让他对于自己的优势更加有信心。
一年下来,这群自闭症青少年种植的菌菇收获一批便卖一批。有的卖给餐厅,有的卖给零散居民,还有一些卖给前来参观的市民,到现在为止,卖得3万余元,全部以报酬的方式返还给他们。这笔报酬虽小,但对于其家庭和本人都是一种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