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班只是一个手段,在这个手段下我们才能够做很多事情
刘彭芝:十年前,王铮校长就在深圳中学进行走班教学实验,我想问一问,为什么那么早就开始做这个实验?
王铮:谢谢刘校长。刘校长经常给我出题目,要我回答一些问题,这也促使我思考到底为什么要做这个事情。
中国教育最大的问题就是计划性、统一性过强,缺乏选择性和个性,没有一种市场化的方式。我们认为教育的个性化、选择性是必然趋势;另外,社会的多样性也是必然。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就在学校里进行探索。应该说走班制只是一个条件,有了这个条件,或者说打破了那样一个统一的模式之后,其他东西才能够开展起来,所以走班制不是目的,它只是一个手段,在这个手段下我们才能够做很多事情。但是要打破这样一个传统的模式是非常困难的,所以开始大家看到的斗争就是由一个固定的班级管理模式,向一个流动的管理模式变化这种挑战,矛盾似乎都集中在这儿,其实它只是所有其他改革当中重要的一个前奏而已。
刘彭芝:王铮校长在深圳搞这个实验可能很多人都知道,后来他回到北大附中做校长。我看到当时他离开深圳中学时,网上有很多学生对他非常留恋,也有许多好的评价,但是也有争议。他到北大附中后,完全彻底把这个学校给改成了走班模块,他的改革力度很大。另外,对于一般学校来讲,都觉得特长生会对学校的综合素质教育起到很好的带头作用,但是王铮下决心把学校原先招的艺术、体育各方面特长生全都不招了,我想他现在在北大附中做的实验又不一样了,又提升了。这也是我们三校要继续探索的。
王铮:刚才我说了,走班只是打破了以前固有的模式,接下来要做什么,学校要有一个整体的设计,我们的想法就是创造条件,解放学生。
另外,希望学校是开放的,能够引入更多的资源到学校里来。因为如果就学校这点资源,就是走班也不会增加更多的教育内容。一个学校能不能开放,基于它的一种文化和机制。除了课本、书本之外,社会上有很多好的东西,也有很多的教育内容和内涵,但是它能不能进到学校里面来是一个问题。所以要从改造学校的体制开始,创造一种更灵活的模式。印象中的学校是一种大家都一样的模式,教室、楼道、教学区,还有科技楼和图书馆。有些学校的图书馆盖得很大,但是如果学生一天八个小时都在教室里面学习,谁会去图书馆?所以这个要改变。北大附中图书馆从早晨到晚上都有学生在学习,也就是说他们的课程不是被排满的,所以学生有时间去图书馆学习。
还有引入外面的机制问题。学校可以有全职教师,也可以有兼职教师,还有项目教师,但学校要有相应的组织才能够纳进来,所以需要做一些整体设计。这种模式其实是借鉴了美国的道尔顿模式,它强调的是一种自主学习。自主学习强调三点,第一是学生要有一个群体,有归属感,但又不是在固定的班级里。北大附中建立的书院就是这样的,它有一种传承,以前是年级制,一个年级跟其他年级没有关系,是隔断的,但是书院强调的是师长、学长这样的传承关系,还有自己要去研修、研学的关系。第二就是专业教室,以前我们的教室是行政班的教室,现在创造了一个教师教学的环境,是以这门学科为专业学习、研修的地方。下一步我们的专业教室还要再发展,现在专业教室是老师在讲课,是被老师讲课占据着,下一步要以学习为中心,变成学生学习的一个场所,学生要学这门课,这里面有资源、有环境、有老师的支持,学生以小组或个人的方式在里面学习,所以要加强自主学习这方面的因素。第三就是个性化的学习,每一个学生学习的内容是不一样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以跟老师签约的方式来进行学习。过去个性化学习没有平台,现在信息化是一个特别好的基础,通过这个平台,可以打破时空界限,进行个性化的教与学,所以我们下一步的发展是会遵循这样的发展机制进一步往前走,现在已经有了一个基本的框架和雏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