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则有关“公务员养老金改革将按工龄补齐保险”的报道,再次引发舆论对公务员养老金改革的关注和议论。但人社部官员随即表示,公务员养老金并轨方案还在讨论中,“按工龄补齐保险”也只是其中一个意见和观点,整体方案“并没有定论”。
虽然按照以往的经验,最终出台的公务员养老金改革方案,极有可能就是“按工龄补齐保险”的思路。但公务员养老金制度改革,毕竟是一项直接影响人数不多,但社会影响极大、公众关注度极高的公共政策,这样的政策改革,最好还是尽快形成明确的“定论”,而不要让公众继续揣度、猜测。
随着事业单位人员养老金制度改革已经开始了“并轨”的过程,并已经不可逆转,因此最终需要面对改革的公务员群体的实际数量并不太多。但是,由于公务员群体既是双轨制的主要受益者,又是这一制度改革的实际操作者,公众对这种“自己革自己的命”的改革,本来就缺乏信心,再加上多年来养老金“并轨”改革议而不决,更让公众本能地怀疑,是公务员群体在或明或暗地利用手中权力在延滞“并轨”改革的进程。而只要“并轨”改革一日没有实质进展,公众对“双轨制”带来的不公感就一日无法消除,甚至可能成为社会情绪的“痛点”。
据人社部统计,我国养老保险制度覆盖人群已达7亿之众,堪称全世界最庞大、最复杂,同时又是基础最差、欠账最多的养老体系。这一脆弱的体系必然存在各种复杂的问题,同时亦亟须进行必要的改革,以增强对即将到来的老年社会的应对能力。但是,由于“双轨制”的存在及由此产生不满,使任何有关养老金制度改革的讨论,都因为绕不过双轨制这一硬伤而变得名不正言不顺。为了能够进一步讨论、推进养老金制度的整体改革,亟须尽快完成养老金双轨制的“并轨”改革。
实际上,养老金的“并轨”改革方向并不复杂。公众对双轨制的最大不满,在于公务员在职期间无需缴纳养老保险,退休后却可以领取由财政负担,且远高于企业职工的退休金,其间的不公显而易见。由此也就不难理清“并轨”的方向:无非是让公务员像普通职工一样,在职期间按一定比例分别由个人、财政缴纳养老保险,退休之后以养老保险而非退休金的方式,领取与企业退休职工大致相当的养老金。
“并轨”改革的方向虽然清晰,但公务员养老制度的“转轨”过程却可能比较复杂。究竟是“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还是一次性完成“并轨”?其间面临的困难和阻力都不尽相同。而若“公务员按工龄补齐保险”的方案真正落实,则意味着采取了较为“激进”的一次性“并轨”。也就是说,公务员无论新老,只要按实际工龄补齐养老保险,就都一次性并入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轨道,双轨制也就从此成为历史。这或许也正是传言一出就得到舆论积极评价的原因。
这样的方案,依然会面临各种细节的讨论乃至争论。譬如,对于工龄较长的公务员来说,需要补齐的保险费数额可能较大,那么究竟是由公务员个人补齐,还是由财政补助一部分?补助的比例究竟多少?都可能再次引起舆论的热议。由于立场和利益不同,可能出现公务员群体与舆论之间的不同甚至对立的观点。
但无论如何,“公务员按工龄补齐保险”是一个比较兼顾各方利益,有可能得到各方接受的方案。如果这一点可以肯定,则应该在进一步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尽快形成“定论”,使久拖不决的养老金改革获得实质性的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