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减少空气污染,缓解交通拥堵,北京正在大力推行公用自行车。然而,骑车出行并不那么简单,本报记者日前兵分三路在中心城区体验发现,面对复杂的路况,骑车出行可谓是步步惊心。正如曾经尝试过骑车出行的市政协委员刘子华所说,“我不得不小心地穿行在金属的丛林里,一边小心观察是否有路边停放的车辆突然开门、开车,一边还要不时回头观察是否有后面超越的机动车突然出现,骑车出行实在变成了一段比较惊险的经历”。
黑摩的逆袭惊出一身汗
早晚高峰时段的东二环,相比蜗牛般前进的机动车,自行车的优势尤为凸显。上午8时许,记者骑车从广渠门桥到建国门桥,专门为自行车开辟的非机动车道让骑车人一路畅通。就在记者骑着车惬意地欣赏路边景色的时候,一辆电动车迎面直冲过来。记者双手捏闸双脚沾地,一个急刹站在了原地,惊出了一身冷汗,而电动车却像没事发生一样绕过记者扬长而去。
记者数了数,从东便门到通惠河北路,短短200米的距离,就有十多辆拉私活的电动黑摩的逆行而来。其实在很多自行车道上,骑车人最大的威胁就是电动车,它们冷不丁地就可能蹿出来,从骑车人的身旁或者面前疾速驶过。
在蒲黄榆路南向北骑行,这里有专门用隔离栏隔出的自行车道,同样经常有骑自行车或电动自行车的人迎面而来,因为路边停着一辆三轮摩托车让道路变窄,一辆逆行的电动自行车就在记者2米之内刹住了车。
300米找缝骑了10分钟
在劲松中街,原本的自行车道早就变成了收费停车位,记者不得不在机动车之间穿插行进。半捏着闸找缝儿钻,刚骑出两米,后面的汽车就嘀嘀地按起喇叭。猛往前蹿了几米,好不容易给后面的汽车让出了位子,对面车道又来车,记者不得不停下来,等安全了再接着骑。一段只有300米的路,骑了足足十分钟才勉强通过,最后只得推着自行车上了便道,跟着人群推车通过了。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安乐林路。原来自行车道的护栏早已没了踪影,路的两侧停满了汽车,在不少路段,汽车就停放在地面施划着自行车道的标识上,而骑车人只能挤占机动车道,一路磕磕绊绊地骑行。
路上总被电动车“欺负”
磁器口往南的自行车道基本上能容两车并行,而骑行大军在这窄窄的自行车道里一辆挨一辆向前时常会受到电动自行车的“欺负”。前面的一辆自行车骑得非常慢,当记者准备超车而将车辆靠左骑行时,一辆带着人的电动自行车愣是从记者和那辆自行车之间“挤”了过去,因为右手和车把都已经和对方的胳膊擦碰了一下,记者被惊出了一身冷汗。在自行车道路口等红绿灯的时候,后面的黑摩的和电动自行车也经常按喇叭,催促记者闯红灯。
体验
10辆公租车
7辆有“伤病”
推出一辆公共自行车,一捏闸,左手的闸竟然掉了线……在体验过程中,记者一共换了10辆公共自行车,而之所以如此频繁地更换,是因为自行车伤病率太高。
在这10辆自行车中,有两辆没有车铃,这已经基本算不上伤病了,剩下5辆,一辆车轮变形,一辆车把是歪的,多辆有“并发症”,车座扭来扭去、左手车闸掉线,还有一辆是右手车把把套没了,只剩一个光秃秃的钢管。
体验中,记者还有两次遭遇刷卡后公共自行车无法取出的情况,所幸拨打4001577157热线后得到帮助,在站点的终端机上刷卡恢复了租车功能。
观点
请尊重骑行者路权
有数据表明,2005年,北京市自行车出行比例是36%,2011年下降至16%。自行车绿色出行问题一直是市政协委员们关注的热点问题,在今年年初的市政协全会上,有50多位委员关注这一问题,并为改善自行车绿色出行提出自己的意见建议。
市政协委员刘子华认为,鼓励绿色出行,就必须要解除大家绿色出行的顾虑与危险。现在的问题是仅仅重视了一部分交通参与者——机动车及其驾驶人的权利,而没有重视其他交通参与者——非机动车、行人等的权利。正是由于行人和非机动车不得不以血肉之躯与钢铁之躯的机动车争抢路权,才造成了整个交通秩序的混乱,反而使机动车的行驶快不起来。
“同样是积极提倡绿色出行的欧洲国家,其机动车保有密度甚至比北京更高,但在很多欧洲城市道路中都有专门为自行车划分出的车道,严格禁止机动车及其他人员车辆占用。骑车人在城市中以30公里以上的时速自由穿行,既不会威胁行人的安全,也不会被机动车威胁安全。正是这样安全高效的自行车出行方式,才能真正推动绿色出行。”刘子华说。
“按理说步行和骑行是最安全的出行,如今反而变得极不安全,这种反常的情况是违背城市发展规律的,北京自行车路权丧失的问题日益严重。”市政协委员万建中建议,要真正改变步行和骑行的环境,需要建立相关的交通法规,从制度上为步行和骑行开辟绿色通道。对城区所有道路进行清查,设立专门的人行道和自行车道,避免自行车和汽车共用同一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