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总站 | 衢州支站 | 柯城区 | 衢江区 | 龙游 | 江山 | 常山 | 开化
新闻热线:0570-8880896   在线投稿:qzpdnews@163.com   QQ爆料:1318233615
您当前的位置:浙江在线 > 衢州频道 > 医疗健康 > 健康热点
四个吃法伤害你的胃
浙江在线衢州频道 时间: 2013-12-02 10:24:55

   “无辣不欢”的坏习惯:别伤害脆弱的胃

  北京大学肿瘤学院院长,北京市肿瘤防治研究所所长季加孚指出:“喜欢吃熏烤、高盐、辛辣、腌制的食物,嗜食火锅、麻辣烫,嗜好饮酒等,都可能破坏胃肠道的正常功能,严重损伤胃黏膜,导致胃炎、胃溃疡等疾病,甚至还可能增加癌变几率。”遗憾的是,这些食物却是大多数人的心头好,无论是朋友聚会还是加班之后的夜宵,辛辣烧烤食物都是首选。

  而为了赶时间,吃饭狼吞虎咽;吃得过饱,加重胃肠负担;生活无规律,经常“饥一顿、饱一顿”,甚至连早餐都不吃,或者暴饮暴食等,这些不良的饮食习惯增加了胃炎、胃溃疡等胃病的发病率,也给胃癌发病提供了“良好的土壤”。

  亚硝酸盐:远离胃癌要少盐

  美国《流行病学报》发表的《胃癌与食入盐份之关系》的研究发现,全世界的胃癌死亡率以韩国最高,其次是日本和中国,而这三个亚洲国家都是以高盐饮食著称的,他们许多人每日摄入的盐份都在十多克以上。撰写这份报告的研究人员以220名胃癌患者和700名非胃癌病人进行了一次饮食习惯的调查,结果发现,进食太多的含高盐份的食物者会增加患胃癌的几率。该项研究的数据还显示,一个月进食二次以上高盐份的食物,患胃癌的机会较常人高出1.8倍。

  而江苏省肿瘤医院肿瘤内科主任医师郭仁宏则表示:食物当中以咸菜等盐腌类食物最容易释放出致癌物质,这是因为这类食品当中含有大量的硝酸盐,其在室温下可自动转变成为亚硝酸盐或与口腔当中的正常细菌相结合而形成亚硝酸盐,亚硝酸盐则会与某些含氮化合物结合形成亚硝酸铵类的物质,而后者已经被证实是一种强烈的致癌物质。

  吸烟者更易得胃癌:烟民们赶快戒烟吧!

  中国抗癌协会秘书长张广超告诉大家:吸烟人群胃癌发生风险增加50%~60%,据估计,全球范围内,11%的胃恶性肿瘤与吸烟密切相关。这是因为吸烟可以降低人体内类胡萝卜素和维生素C的水平,而后两者是对机体有抗癌作用的保护剂,吸烟的患者常可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两者共同促使萎缩性胃炎的发生。与此同时,烟草及烟草烟雾中含有多种致癌物质和促癌物质,如苯并芘、二甲基亚硝胺、酚类化合物、放射性元素等。其他严重有害物质包括尼古丁、一氧化碳和烟焦油。吃饭时吸烟可将烟草中的有害物质随食物吞下,并与胃黏膜接触。更加可怕的是:吸烟人群戒烟后需要经过20年,其胃癌患病危险才能降至正常人群的水平。

  晚饭吃的晚,胃癌翻几番

  天津肿瘤医院胃肠肿瘤科主任梁寒教授介绍:“有关专家曾对30~40岁年龄组的人的饮食情况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在胃癌患者中,晚餐时间无规律者占38.4%。”

  为什么晚饭吃的晚更容易导致胃癌高发呢?梁教授解释:首先,胃黏膜上皮细胞的寿命很短。约2~3天就要更新再生一次。而这一再生修复过程,一般是在夜间胃肠道休息时进行的。如果经常在夜间进餐,胃肠道得不到必要的休息,其黏膜的修复也就不可能顺利地进行。其次,夜间睡眠时,吃的夜宵长时间停滞在胃中,可促进胃液的大量分泌,对胃黏膜造成刺激,久而久之,易导致胃黏膜糜烂、溃疡,抵抗力减弱,如果食物中含有致癌物质,例如常吃一些油炸、烧烤、煎制、腊制食品,长时间滞留在胃中,更易对黏膜造成不良影响,进而导致胃癌。

  出现以下症状,你该当心了!

  1.上腹部饱胀不适、隐痛或疼痛规律发生改变。

  2.泛酸、嗳气、食欲减退、恶心、胃脘部灼热和腹泻、黑便。

  3.不明原因的体重减轻、出现明显消瘦。

  4.50岁以上,过去无胃痛、胃病史,短期出现胃部症状者。多年前因胃患良性疾病,做过胃大部分切除术后恢复良好,近期又发生消化不良、上腹疼痛、恶心、呕吐、黑便、健康状况明显减退者。这些症状虽然并不意味着就患有胃癌,但当上述症状持续不缓解时,就应该前往医院请医师作详细的检查。

来源: 家庭医生在线 作者: 编辑: 刘彩娟
分享到: 浙江微博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衢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电头。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57号
©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