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23.3
您当前的位置:浙江在线 > 衢州频道 > 曝光投诉台
网购杂牌内衣重金属超标 手机套会释放致癌物质
浙江在线衢州频道 时间: 2013-09-30 09:12:54
  “内衣是人们身体健康的杀手是真的吗?”这个网友热议的话题最初来源于一条网络新闻,报道称:劣质内衣存在色牢度不合格、重金属超标等质量问题,长期积累,重则会导致肝肾功能障碍。

  小小手机套,竟然能致癌?近日,这一说法在网上被热传。不少网友也给手机的“外套”冠上了“隐形杀手”的称号。传言称,手机套携带超强致癌物——苯,苯可随着呼吸道直接进入人的五脏六腑,损害健康。

  内衣、手机套这些贴身物品,真有那么可怕的危害吗?

  劣质内衣藏健康隐患?

  重金属超标建议选择浅色内衣

  记者从内衣市场了解到,不少爱美的女士喜欢购买深色内衣,而传言中指出:颜色深或者有亮闪闪图案的内衣,重金属含量往往偏高。于是,记者先在5家知名内衣品牌专柜,购买7件深色和鲜艳的内衣。然后,在三家网上商城购买了多个不知名品牌的内衣,共计7件。记者将所购内衣进行编号后,送往国家纺织制品质检中心进行检测。

  实验结果

  网购杂牌重金属超标

  国家纺织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技术人员徐梵姝介绍,根据国家纺织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直接接触皮肤类的纺织产品,甲醛含量每千克中不能超过75毫克,禁用偶氮染料中的可分解芳香胺含量不能超过20毫克,残留重金属含量国家没有相关的强制性标准,但根据相关行业标准,一般是测定纺织产品中的八大重金属。

  5天后,记者拿到检测结果。其中5个知名品牌的7件样品中都未检出甲醛和可分解致癌芳香胺染料,质量全部过关。

  不过,在网店购买的内衣被发现铅、铬等重金属元素超出了相关国家标准,其中铬元素超出了国家标准两倍。实验技术人员表示:“这样的产品是不合格的,是不能在市场上流通的。”

  专家建议

  内衣尽量选浅色

  针对实验结果,徐梵姝解释称,重金属和可分解的芳香胺主要来源于内衣中的某些涂层,大面积的印花,还有很深的颜色等等。那么这些有害物质是否可以用水洗掉呢?徐梵姝表示,经过反复的水洗,甲醛一般可消失,但是重金属和可分解芳香胺却不容易被洗掉。她提醒广大女士,在选择内衣的时候,尽量避免深色、涂层、印花及不合格的品牌产品等。

  手机套释放致癌物质?

  说法是真的应减少儿童与其接触

  手机套会释放致癌物质苯的传言,让不少市民担忧。为了求证传言,记者选择塑料、硅胶以及皮革这三种常见材质的手机套,分别在流动摊贩处和商场各购买了三个,其中仅有在商场购买的手机套品牌信息齐全。随后,记者将6件手机套样品,送到清华大学建筑环境检测中心进行检测。

  实验结果

  手机套会释放苯和甲醛

  苯是一种无色透明有芳香味,易挥发的有毒液体。常温下即可挥发,被评级为一类人类致癌物。

  正常使用手机一小时平均温度估算为45℃。因此,试验中将样品加热到45℃后,再进行气体收集。实验结果显示,6件样品竟然都释放出了苯,释放量在0.0191mg/m3到0.0494mg/m3之间。但建筑环境检测中心博士徐秋健指出,由于我国并没有针对手机套的国家标准,只能参照国家空气质量标准,其中对苯的浓度限制规定是0.11mg/m3,而6件样品都没有超标。由此可见,手机套会释放苯这种说法是真的,但释放量并没有传言中说的那么恐怖。

  针对部分手机套散发着浓烈刺鼻气味,实验员测得硅胶及皮革材质样品中,甲醛释放量都高于室内空气质量标准中规定的0.1mg/m3,最高的达到了0.25mg/m3,而甲醛也是一类人类致癌物。

  专家建议

  选择无明显气味产品

  针对该行业并无明确国家标准,徐秋健博士表示:“使用这样的产品,会增加我们吸入更多甲醛的风险。”

  他指出,甲醛可能来自手机套上使用的粘合剂,也有可能是硅胶壳使用的材料不够稳定散发出来的。他建议大家,购买手机套的时候,要尽量选择没有明显气味的产品。其次,使用带有手机套的手机时,尽量在一个通风的情况下使用。第三,减少儿童对手机套的接触。

来源: 荆楚网 作者: 编辑: 姜玲菲
分享到: 浙江微博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衢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电头。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57号
©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