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总站 | 衢州支站 | 柯城区 | 衢江区 | 龙游 | 江山 | 常山 | 开化
新闻热线:0570-8880896   在线投稿:qzpdnews@163.com   QQ爆料:1318233615
您当前的位置:浙江在线 > 衢州频道 > 财经频道 > 股票基金
国企改革是“空谈”还是“实干”
浙江在线衢州频道 时间: 2013-10-30 13:42:28

  十八届三中全会将于11月9至12日在北京召开,不少媒体认为本轮会议将会对未来中国的经济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同时也可能会是过去20年以来最深刻的一轮改革。

  针对三中全会探讨的主要内容,更是引发了全球各路媒体的猜想。据消息称,三中全会或定调国企改革,鼓励民企组团进入国企,拟打破国企长期垄断的格局。另外,更有消息透露,为进一步实现政企分开,中央或决定废除国家企业官员的行政级别。

  的确,国企长期的垄断地位以及部分国企官员的行政级别划分对国内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构成很大的影响。更为关键的是,由于上述因素的长期存在,国企与民企间的矛盾越来越大,社会的公平性原则得以弱化。不可否认,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长期依靠政策优势、资金优势、资源优势等条件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支撑。以中央各部委的直属企业央企为例,今年上半年央企实现利润总额达到6315.2亿元,同比增长18.2%。上缴税费高达10395.4亿元,占到全国税收收入的17.5%。

  值得一提的是,国有资本名义上或者法律上归国家所有,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却成为了地方所有,且成为地方冲政绩的有力保障,具体表现在2009年四万亿投资振兴计划前中期。2010年至2011年,当属央企与地方对接合作的高峰期,期间央企对地方投资的总额高达十多万亿。也可以这样认为,央企与地方的完美对接不仅进一步强化了央企的独特垄断优势,直接挤掉大量的民企,而且还满足了地方对政绩的需求。更有甚者,部分地方凭借着权力寻租等有利条件控制了大量的流动性,而最终部分的流动性也不知去向。

  一般而言,国企凭借着各种政策、资源优势实现了长期性的垄断,应该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然而,在过去很长的时期内,国企的社会责任感似乎没有得到很好地展现。当前,民营企业支撑着中国约80%的劳动力,而国企在这一支撑比例上占比不足20%。在过去一段时期内,特别是近十年,国企通过各种优势排挤大量的民企,控制着社会大量的优质资源。遗憾的是,作为国家经济建设的支柱以及拥有着国家公益性职能的国企,其主力军央企的税后利润上缴比例仅为5%,该比例远低于国外的平均水平。另外,部分具有大型垄断地位的国企,其职工特别是领导层的收入很高,而作为基础性领域的基层职工的收入却相对偏低,且近年来两者的收入差距越拉越大。于是,这种长期存在的收入分配不合理状况以及上述提及的问题时刻关系到社会民生。

  于是,打破国企垄断、加快国企改革的步伐显得非常关键。一般而言,国企改革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因此,国企改革能否有效实行关乎着中国经济转型的命运。针对当前的国企改革,有评论认为,国企改革的下一步目标应该让国企更加市场化。另外,可在竞争性的领域允许民企组团进入国企,以打破国企的长期垄断作用。

  不过,经过多年的发展,国企的发展规模迅速扩大。近十年,国家把社会最优质的资源分配至国企,促使部分大型国企发展成为全球颇具影响的企业。当前,若开放民企进入,必然会引发一种担忧,即进入国企的门槛过高,一旦民企进入后,必将失去话语权。实际上,当前部分大型国企的规模非常庞大,若民企没有数十亿的资产进入国企,基本处于被驾驭的地位。因此,逐渐开放竞争性较强且规模占比相对较小的国企才能满足部分民企的需求。另外,国企长期存在的传统体制也是未来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的确,由于传统体制等因素的干扰,国企频现经营不善,甚至是长期亏损的现象。随着国内经济的持续发展,以往传统的体制不再适合国企的成长,已然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阻力。于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国企必须进一步市场化,通过到资本市场上市、引进民间资本加入等形式来逐渐改变上述的困局。当然,由于这种捆绑式利益链条的长期存在,其深入开展的阻力也是非常巨大的。

  实际上,国企改革对老百姓来说已经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回顾过去的历史,国企改革从国有国营到放权让利,再从政企分开两权分离到逐步实现现代企业制度,最后从股份制改革发展至今天。可以知道,在过去的国企改革进程中,并不是一帆风顺。往往有的时候,由于改革阻力过大,之前布局已久的改革方案也难以深入开展,最后改革成为了“空谈”。以近年的房地产调控为例,从国八条、国十条再到国五条,调控政策被频频提及。然而,由于房价时刻影响着地方的财政收入,与地方政绩紧密连接。于是,地方落实政策的热情不佳,甚至对政策的敷衍了事,最终调控难以深入开展,进而导致房价屡创新高。

  笔者认为,当前管理层设定的改革方向是正确的,但是国企改革毕竟是一项影响深远的举措,必然会遭到部分利益团体的顽强抵抗,最终可能会导致政策的执行效率低下。因此,改革能否深入开展,关键看敢不敢触碰利益团体的利益红线。届时,方可鉴别国企改革的真实效果。

  (和讯理财特约财经评论员:郭施亮)

来源: 和讯理财 作者: 编辑: 刘彩娟
分享到: 浙江微博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衢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电头。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57号
©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