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白纸”可能更好教
家住苏仙小区的杨先生,是一位机电工程师,今年上半年在儿子读幼儿园时就给其报了学拼音、识汉字兴趣班,另外,还在培训机构报了珠心算、快乐英语2个辅导班。
笔者在采访中发现,幼儿园“小学化”,原因大多在家长身上。一些家长认为孩子学的东西越多越好,没有意识到这是揠苗助长。像杨先生这样的家长不在少数,他们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孩子在三四岁时就定下教育计划。
今年5月份,教育部为遏制“揠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专门发布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征求意见稿),其中明确5~6岁的学龄前儿童“能进行10以内的加减运算”即可,同时并没有标明必须得认字。对于这份“指南”,多数家长却并不买账。
杨先生说:“儿子读小学后,班上除了八九个没上过正规幼儿园的农民工子弟外,大部分已经掌握了汉语拼音、100以内的加减法,还认识了300~500个汉字。要是我儿子上幼儿园没学一点知识,我也会着急。一年级要求的识字量大,儿子要真是‘一张白纸’很难适应。况且学习是一个过程,尤其是认字,如果一开始不认字恐怕会影响孩子的学习兴趣。”
对杨先生的说法,郴州市四完小一年级教师颜吟月却不这么认为,“一张白纸”更好教,起点再不同,一年后也能拉平,“一般而言,我们会尊重教材,基于课程标准,从头教起,将关注点放在‘零起点’的学生身上,把基本的知识点落实清楚。如果教得快,空余的时间怎么办?复习时间长,学生也会厌烦”。
颜吟月坦言,一年级新生入学时学习“起点”参差不齐,不但会给某些学生造成心理落差,同时也给老师教学带来不少难度。就拿拼音来说,有的学生对拼音口诀已背得滚瓜烂熟,却不了解拼音规则,也不会运用。如有的学生会认不会拼,有的认识字母,却不知道正确的声调读法。不少学生见老师上课讲的知识自己已经掌握了,就不注意听讲了。更让老师伤脑筋的是,有些学过文化知识的孩子有时还不如“零起点”的学生好教,因为一些东西已经先入为主,不好纠正。
“抢跑”不如培养孩子好习惯
如今家长让孩子“抢跑”现象的存在,势必导致一年级新生知识水平的参差不齐。如果老师教学“就高”,“零起点”的孩子“消化不了”;如果老师“就低”,学过的孩子又“吃不饱”。这无形中给老师们的教学工作增加了难度和不必要的干扰。
对此,谢风华认为,老师不能按那些“抢跑”孩子学得快、学得多的标准去加快教学进度、提高难度,而是会严格按照小学各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开展教学,不随意拔高教学和评价要求,不随意加快教学进度,注重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思维能力、学习习惯等基础素养。
谢风华说:“由于小一新生入学时起点不同,给教师教学带来诸多困难。但我们不能回避这个事实,只能根据班上学生的情况实施分层教学,比如基础性的知识,老师会把提问机会更多地给中间偏下的学生,而对于有延展性的内容,则会比较多地提问中上的同学。”
我国幼儿园教学大纲明确规定,幼儿教育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和兴趣,让孩子们在体育、音乐、表演、娱乐等游戏中,学会社交、合作等能力。
郴州市教科院小学语文教研员黄小元认为, “拼音、算数本来是小学一年级课程的教学内容,现在许多一年级新生在入学前就学会了。提前学习就是把小学老师的任务转嫁给了幼儿园和社会上一些不正规的培训机构。有的孩子在早教班学的拼音,无论是发音还是拼读都不准确,到了小学还要重新纠正,导致欲速则不达。”黄小元说,如果家长强迫孩子长时间进行读、写训练,容易使脊柱、视力出现问题。过早强制灌输,一旦学不好,孩子会产生自卑心理、厌学情绪。
“从幼儿园到小学,孩子需要经历社会化的第一个阶段,需要适应学校的规则,学习如何与同学相处。家长们不必操之过急,一定要因材施教。相对于识字、算数,这个阶段培养孩子集中注意力、养成好习惯显得更加重要。”黄小元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