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心减负难以落实
调查显示,多达98.4%的受访者对小学生校内减负有担忧,包括:校外补课、培训更泛滥(64.8%);减负难以落实(43.5%);降低学校和老师的责任,课堂质量下降(31.7%)等。
江西抚州某小学教师李玲(化名)发现,能上补习班的孩子一般家境较好,而家庭条件较差的孩子只能靠自己努力。这样一来,孩子之间的差距就拉大了。而且,减负后孩子的课余时间增加,家长却忙于上班,少年宫之类的地方又形同虚设,于是放学后孩子们要么在车多人多的马路上追追打打,要么经常出入网吧、游戏厅。
中部地区某市的小学生家长王莉坦言,每年她给孩子报补习班的钱已经超过3万元,有时周一至周五的晚上也会给孩子安排一些课程。“晚上的课是6点半到8点半,孩子回到家就9点多了,吃点东西开始写作业,等到上床睡觉也就11点了。”现在很多好初中会和一些培训学校偷偷联手举办考试,向成绩优秀者伸出橄榄枝。“考试考的都是奥数,学校平时不会教。这就逼着家长给孩子报补习班。”王莉说。
“家长为什么不能给孩子减负?就是因为社会评价机制没有变。”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说,家长当然愿意孩子快乐地生活,但是现在社会评价机制、教育体制不变,单纯给孩子少布置作业,家长能接受吗?谁会愿意自家孩子将来中考、高考“吃亏”呢?
改体制机制才治本
“现在一些地方的教育只是披着素质教育的外衣,内里依然是应试教育。”李玲认为,小学生负担肯定是要减的,但是如果教育制度不发生根本的改变,所有的规定都难以落实。像现在,减负并没有真正减掉孩子身上的负担,反而将这种负担进行了转移和扩大,还加大了家庭的经济负担和家长的压力,父母必须为教育减负去买单,另外花重金请家教补课,还要挪出更多的时间去看管孩子。
储朝晖表示,给小学生减负要先解决两个问题:一是管理体制的问题,现在的教育体系中,专业性越来越弱,行政性越来越强。需要给学校和老师一定的自主权,以设定自己的教学计划;二是评价机制的问题,学校应该根据孩子不同的天性因材施教,保证教育的多样化。单一的评价机制容易让孩子丢失天性。强迫孩子拿考试成绩证明自己,不仅不利于孩子的发展,有时还会适得其反。
“小学生减负实际是对教师提高了要求,教师必须利用有限的时间给孩子提供更多的信息。”吕艳建议,减负后学校应该为孩子提供更全面的教育,比如组织一些兴趣班。“我们的音体美老师都是科班出生,可以好好利用这些资源,一来家长可以节省部分财力,二来可以帮助孩子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