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23.3
您当前的位置:浙江在线 > 衢州频道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减负”的关键不是少留作业
浙江在线衢州频道 时间: 2013-09-06 08:17:33

  这件事如果发生在中国的教室里,结果会是什么?

  戈登·麦肯齐是美国贺曼贺卡公司的资深创意大师,他喜欢在各个学校演讲,总是问孩子们:“在座的有多少人是艺术家?请举一下手好吗?”学生们的反应惊人地相似。在幼儿园和一年级,每个孩子都会高高地举起手来,而且迫不及待;二年级,还有四分之三的学生会举手,但没有那么急切了;三年级,只有几个孩子举手;到六年级,一个举手的都没有。

  这个故事说明,孩子们都是天生的艺术家,但是在学校的“毁人不倦”之下,他们的想象力和勇气受到了遏制。中国学校的情况更加不乐观,应试教育环境下的孩子,接触了不少有违学生身心成长规律的内容,这些负担使得他们的童年,被局限在死记硬背与功利的学习上。

  教育部最近走群众路线,征求对《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的意见。此时,距离新中国的第一条减负令已经过去58年,国家的变化翻天覆地,而“减负”却成为这个过度强调竞争的社会里,越来越难以完成的任务。教育部此举是要进一步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纲要》指出:过重的课业负担严重损害儿童少年身心健康,必须“率先实现小学生减负”。本应最易推行“减负”的小学成了应试教育的重灾区,学校热衷于用分数来评价学生的发展,说明了教育专业化程度的低下与教育品质的严重恶化。

  尽管减负的十项规定中,“不留作业”(如“小学不留书面式家庭作业,可布置一些适合小学生特点的体验式作业”)和“规范考试”(如“一至三年级不举行任何形式的统一考试”)等,可能会让孩子们兴奋,但从学校到家庭,却弥漫着对减负令效果的怀疑,甚至不屑一顾的情绪。云南省教育厅原厅长罗崇敏就在其微博中表示:减负的要求非常严格,但决不可能落实。

  减负令虽然不被看好,但它如此大张旗鼓地出台,所传递的信号和意义不容忽视。显然,逼迫学生们埋首于教科书和试卷中,围绕升学去学习的功利的教育,无法培养出创新型人才。

  早在100年前,关于小学与大学谁最重要的话题,中华民国教育总长蔡元培与教育次长范源濂有过一场争论。范次长认为,小学最重要,如果没有好的小学,就不会有好的中学;没有好的中学,就没有好的大学。如今,越来越多的人也意识到,小学教育对于人一生的意义。教育专家孙云晓在回忆他的“危险的童年”时说:小学阶段的教育,包括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的成败得失,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孩子一生的命运。他从自己的切身体验中感觉到“小学生太需要自由快乐的生活了,他们上半天课足矣,另外半天适宜参加各种兴趣活动。”

  最近,盖洛普咨询公司的一项调查显示了学校的努力方向:美国家长期望中小学校能提升孩子们的“软实力”。超过3/4的家长们“强烈认为”,中小学校应该让孩子掌握批判性思考和沟通能力。而64%的家长强烈要求,学校还应当教会孩子如何建立有价值的人生目标,61%的家长表示,学校必须懂得如何激励孩子。超过半数的家长认为,创造力、合作能力也是学校必须开展的重要教学内容。

  《教育规划纲要》认为,必须把减负落实在中小学教育的全过程,提高教师业务素质,改进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不过,最近经历的两件小事,却打击了我对“减负”的信心。在北京一所著名的小学里,语文、数学学科的老师,经常找音乐老师”借课”用。另一所名校的一位家长问女儿:你们上语文课,是不是先读课文,然后讲字、词、句、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女儿惊讶得瞪大了眼睛:“你怎么知道?”妈妈苦笑:“几十年前,我们就是这样上课的。”

  小学学什么,如何学,是减负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减负的关键之一不是少留作业,而是留什么样的作业,要看它们是否能激发学生探索、挑战未知领域的欲望和动力。另外,我们需要减少分数对孩子的束缚,更加重视品格培养、行为规范方面的努力,以他们能够理解、体验的方式在其内心播洒“关爱、尊重、责任、公平、值得信任、公民责任”的种子。把儿童和青少年培养成为“成功的学习者、自信的个体、负责任的公民和社会的积极贡献者”,应该是学校最重要的使命。

来源: 中国青年报 作者: 编辑: 陈苹苹
分享到: 浙江微博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衢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电头。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57号
©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